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这首诗是明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其中包含三个故事:

  1. 西陵脚夫失足破瓮,却因酒而得一梦。
  2. 寒士乡试中式,赴鹿鸣宴时突然怀疑自己可能只是做梦。
  3. 张岱感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如邯郸梦断后仍然想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

译文:

  1. 从前有个西陵(今浙江绍兴)的脚夫为人担酒,不慎打破一只瓦罐。他无法赔还,便呆坐在那儿发呆想着:“如果能有梦就好了!”
  2. 有一个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正准备前往宴会,忽然想起自己可能只是做了个梦,于是咬破自己的手臂说:“莫不是梦中之事?”
  3. 只有一次做梦的机会,生怕这是一场梦境,又生怕这是真的梦境。他这种痴傻的人都是一样的。
  4. 我如今快要从梦中醒来,还在雕虫小技里徘徊,又是一番梦呓。因此我感叹那些有才华的文人,他们心中的欲望难以消除,就像在邯郸(古地名,现为河北省邯郸市)梦醒之后,钟声响起,卢生遗表仍在思考要摹写榻上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便流传后世。他们的名字之根一点,如同佛家的舍利子一般坚固,劫火烧来也烧不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文人对名利的执着和痴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名利场中人的无奈与悲哀。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对名利的追求和恐惧。同时,通过对文人的描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