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深虑论》是方孝孺的一篇论述天下大计与治国安邦的议论文。文章通过分析历史上各个朝代因忽视细节而造成的灾难,来说明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不可掉以轻心的重要性。下面是对文章逐句的详细解读:

  1.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 译文
    思考统治天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而忽略了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防范那些可怕的事情却疏忽了那些没有引起可疑的事情。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难道他们的考虑不周全吗?大概考虑的范围只局限于可以应对人事的方面,而超出这些之外的事情,则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范围,属于天道范畴。

  3. 注释

  • 图:谋划
  • 惟积至诚:只有积累至诚才能感天动地。
  • 用大德以结平天心:用高尚的道德去感动上天的心。
  • 私谋诡计:私自的阴谋诡计。
  • 天道:自然规律或宇宙间的法则。
  1. 赏析
    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治理国家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提醒人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必须全面考虑,不能仅凭个人主观意愿行事。作者通过历史事例,强调了“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平天心”的重要性,即通过积累德行和道德来感化天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后世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指出了人们往往因忽视细节而犯下错误,从而提醒后人在治理国家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深虑论》不仅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治国安邦的指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