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马东林访惠休,上方钟磬一登楼。
千峰夕送花宫雨,万井凉生桂苑秋。
地向红尘开净土,人皈白社结良游。
不须却忆飘芦处,江北江南总帝州。
【诗句释义】
倚马东林访惠休,上方钟磬一登楼。
千峰夕送花宫雨,万井凉生桂苑秋。
地向红尘开净土,人皈依白社结良游。
不须却忆飘芦处,江北江南总帝州。
【注释与赏析】
- 第1句:“倚马东林访惠休,上方钟磬一登楼。”
-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东林寺拜访慧休大师,登上楼上欣赏美景的场景。”倚马”意味着快速地、轻松地,可能指诗人心情轻松,或行动迅速。”东林”是佛教的一个地方,而”惠休”则是慧休大师的简称。”上方”指的是高处,这里可能是寺庙的高层。”钟磬”是寺庙中的乐器,代表着宗教的庄严和宁静。
- 第2句:“千峰夕送花宫雨,万井凉生桂苑秋。”
-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峦被雨水覆盖,以及桂苑秋天凉爽的景象。”千峰”形容山很多,”花宫雨”可能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天空中的云朵好像宫殿一样。”万井”可能是指众多的井,”桂苑秋”则让人想到秋天桂花盛开的景致。
- 第3句:“地向红尘开净土,人皈依白社结良游。”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以及人们在信仰中找到了安宁和快乐。”向”在这里表示朝向,”红尘”代表世俗世界,”净土”指的是理想中纯洁无垢的地方。”人皈依白社”可能是指人们皈依佛教团体,而”结良游”则表示建立良好的友谊。
- 第4句:“不须却忆飘芦处,江北江南总帝州。”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不需要去回忆过去的某个地方(”飘芦”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记忆或地方),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被视为帝国的中心地区。这里的”帝州”可能指的是京城或者重要的政治中心。
【译文】
倚马东林访惠休,上方钟磬一登楼。
千峰夕送花宫雨,万井凉生桂苑秋。
地向红尘开净土,人皈依白社结良游。
不须却忆飘芦处,江北江南总帝州。
- “倚马东林访惠休,上方钟磬一登楼。”
- 诗人快速地在东林寺拜访慧休大师,并上了楼欣赏风景。”倚马”暗示了动作的迅速,”东林”是佛教的一个地点,而”慧休”可能是慧休大师的尊称。”上方”通常指寺庙的高塔或高层,”钟磬”是佛教仪式中使用的乐器,象征着神圣和宁静。”登楼”表明了诗人对这种宗教场所的喜爱和尊敬。
- “千峰夕送花宫雨,万井凉生桂苑秋。”
- 傍晚时分,山峦被雨水覆盖,仿佛宫殿一般,而桂苑则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凉爽。”千峰”强调了山的数量之多,”花宫雨”可能是对天空中云朵的一种比喻,象征天空如宫殿般壮丽。”万井”可能指的是众多井水,”凉生桂苑秋”描绘了深秋时节桂树散发出的芬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地向红尘开净土,人皈依白社结良游。”
- 诗人表达了对佛教净土的向往,认为在世俗世界中也能找到一片净土。同时,人们通过信仰佛教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友谊。”向红尘开净土”意味着尽管身处红尘之中,但仍然可以找到心灵的净土。”人皈依白社结良游”强调了人们通过加入白社这样的佛教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和关系。
- “不须却忆飘芦处,江北江南总帝州。”
- 诗人认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帝国的中心地带。这里的”帝州”可能是指京城或其他重要的政治中心。诗人并不需要回忆过去的地方,因为他/她认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