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几空斋意晏如,美人别后底无书。
未应湖海还浮棹,却想藤萝已卜居。
避地自堪游五岳,逃名谁许问三闾。
惟馀远道长相忆,为劝加餐寄鲤鱼。
【注释】
①山居:隐居在深山中。怀寄:怀念。可大:作者的友人,字可大。
②隐几空斋:指隐居在幽静的居室里。晏(yàn)如:心情平静安详。
③美人:指妻子。底无书:没有来信。
④湖海:泛指江湖、河湖。浮棹:乘船游湖。
⑤藤萝:蔓生植物。已卜居:已经定居下来。
⑥避地:躲避战乱。自堪:自己觉得足够。游五岳:游览名山大川。
⑦逃名:逃避名利。谁许问三闾:是谁允许我去屈原的家乡。三闾大夫,屈原曾官为三闾大夫,后因被疏而怀恨投江殉国。
⑧远道:远方道路。长相忆:常常记挂。
⑨加餐:请多吃饭。鲤鱼:此处以鱼代指书信。
【译文】
隐居在幽静的居处,心境平静安详,自从妻子离去,就没有她的书信来。
我本不该到湖海去漂流,只是思念着藤萝已经扎下了根。
躲避战乱,自己觉得足够悠闲,去游览五岳名山是心愿。
逃避名利,谁允许我去屈原的家乡?
只有远方的道路时时记挂,劝我多吃饭,寄信给我,就像送鲤鱼一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亡后诗人隐居山中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笔意清丽,风格自然。
第一句“山居”,点明隐居之由。“隐几空斋”四字,既写居室简陋,又表明诗人恬淡寡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意晏如”四字,写诗人心态平和、怡然自得。
第二句用反衬的手法,说明诗人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妻子已离开他而去,所以他才心安理得地过着这样的生活;“底无书”四字,既写出了妻子不在身边的寂寞之感,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诗人在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恋之情。
第三句“未应湖海还浮棹”,是说即使像屈原那样远离家乡的人,也不应该像诗人那样漂泊不定。这里诗人借用屈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第四句“却想藤萝已卜居”,是说诗人思念友人的心情,如同那生长在墙壁上的藤萝一样,已经扎根在那里,不再飘荡不定了。这里的“却想”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
第五句“避地自堪游五岳”,表明诗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能够逍遥自在地游玩名山大川,不受外界干扰。这里的“自堪”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又表现出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六句“逃名谁许问三闾”,是说逃避世俗的名利,谁又能允许我去屈原的家乡呢?这里的“谁许”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又表现出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最后两句“惟馀远道长相忆,为劝加餐寄鲤鱼”,是说只有远方的道路时时记挂着我,劝我多吃饭,就像送鲤鱼一样。这里的“惟馀”、“为劝”、“寄鲤”等词语,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又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