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别后想鸣珂,五见春风长绿萝。
汉室新紬循吏传,燕台旧和酒人歌。
林中朋辈看全少,海畔烟霞占已多。
十二楼台秋色里,不知几处有行窝。
寄吴少溪宫录七十
山城别后想鸣珂,五见春风长绿萝。
汉室新绸循吏传,燕台旧和酒人歌。
林中朋辈看全少,海畔烟霞占已多。
十二楼台秋色里,不知几处有行窝。
注释:
- 山城别后想鸣珂:山城,即指山城中的景色。鸣珂,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响鞭,此处比喻为山城带来的美好回忆。
- 五见春风长绿萝:五见,即五次见到的意思。春风,春天的气息。绿萝,一种常绿植物,这里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勃勃。
- 汉室新绸循吏传:汉室,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循吏,遵守法律、公正无私的官员。
- 燕台旧和酒人歌:燕台,古代的燕京地区,这里指燕京的歌妓。和酒人,指擅长歌唱的人。
- 林中朋辈看全少:林中,指山林之中或森林中。朋辈,朋友或同辈的人。
- 海畔烟霞占已多:海畔,指海边的地方。烟霞,指云烟和彩霞。
- 十二楼台秋色里:十二楼台,可能是指位于某个地点的楼台建筑,具体位置不明。秋色,秋天的颜色。
- 不知几处有行窝:不知,表示不确定。几处,表示多个地方。行窝,即旅行者的住处,通常指旅途中的临时住所。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山城分别后对鸣珂的回忆、春天对绿萝的思念、对汉朝循吏的怀念、燕京歌妓的歌声以及林中朋辈的友谊等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欣赏之情。
诗的前两句“山城别后想鸣珂,五见春风长绿萝”描绘了作者在山城分别后对鸣珂的回忆。鸣珂,是一种声音悠扬、清脆的乐器,象征着美好的记忆。这里的“五见春风长绿萝”,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绿色植物的喜爱。
诗中的第二联“汉室新绸循吏传,燕台旧和酒人歌”回顾了汉朝的官员循吏和燕京的歌妓。这两部分都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历史时期的怀念。
第三联“林中朋辈看全少,海畔烟霞占已多”进一步描绘了山林间的友情和海边的风光。这里的“全少”可能指的是年轻时的朋友,而“海畔烟霞占已多”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的结尾“十二楼台秋色里,不知几处有行窝”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旅行的向往。这里的“行窝”,即旅行者的住处,通常指旅途中的临时住所,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探索未知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对自然的欣赏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