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军事早知名,淮海云帆指帝京。
燕卒尽饶都护饷,越人争下伏波营。
晨趋幕府衣冠集,秋拥牙旌组练明。
况是征南能跨扎,几人儒将有干城。
【注释】
向来:从前。
军事早知名:军事上有名望。
淮海:泛指江淮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都护饷:指供给军队的军饷。
越人:这里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如岭南一带的俚族(壮族)。争下伏波营:争先投诚归附,意指归顺朝廷的军队。
晨趋幕府:早晨赶到幕府。幕府,将军办公的地方。
牙旌组练明:用牙旗指挥,用锦绣丝带装饰旗帜,以显示威武。组练,指用锦缎等材料制成的武装部队。
况是:况且。能跨扎:有本事在战场上取胜。
儒将:指文官武将兼备的将领。干城:保卫城池的大将。
【赏析】
《送吴韬之浙阃》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行的对象是吴韬,而吴韬是位武将,所以诗中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息,读来令人振奋。
第一句,“向来军事早知名”,点出吴韬的军事才能早在民间就已闻名。
第二句,“淮海云帆指帝京”,描绘了一幅吴韬率领大军乘船向京城进发的壮观场面,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忠心。
第三句,“燕卒尽饶都护饷”,“燕卒”指的是北方的将士,“都护饷”指的是朝廷给将士们的军饷,表明吴韬得到充足的物资保障,可以安心征战。
第四句,“越人争下伏波营”,越人指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纷纷投诚归附朝廷的军队,表现出他们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吴韬的敬仰。
第五句,“晨趋幕府衣冠集”。描述了吴韬清晨赶往幕府的情景,以及他与文武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军务的场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官武将兼备的将领的风采。
最后一句,“况是征南能跨扎”,强调了吴韬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能力,以及他在保卫国家方面的决心。
这首诗通过描绘吴韬出征的场景,表现了他忠诚于朝廷、英勇善战的形象,同时也赞美了文武兼备、能够保卫国家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