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来红泪尽辞银,花拥舒郎别院春。
国虽家雠都未了,可能还较绝缨人。
【注释】
①夜宴:指韩熙载的家宴。熙载,名滉,字熙载,南唐中主李璟时宰相。②烧来红泪尽辞银:形容烛泪已尽。③舒郎:韩熙载之别号。④国虽家雠都未了:国家之间尚在争战,家仇尚未得报。⑤还较绝缨人:指比比干剖心而死者少。⑥绝缨:典出《左传·成公八年》,晋侯与楚庄王相搏于河上,庄王大败,晋军解甲而归。晋大夫阳处父御之,及返,乃曰:“臣之罪三。乘舆不以礼则不仁;纵马而不以道则暴;言其君之骄而无礼则不义。”处父请罪,乃免。后用以比喻知错必改。⑦较:较量。⑧《左传》:指《春秋左氏传》。⑨《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⑩《春秋》:即《左传》,古代史书。《春秋经》记鲁国历史,《春秋》是《春秋》的简称,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本。⑪家仇:指国家之间的仇怨,如吴、越两国间的仇恨等。⑫《春秋》:指《春秋左氏传》,即《春秋》。⑬《左传》:指《春秋左氏传》,即《春秋》。⑭《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⑰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⑱《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⑲《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⑳《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㉑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㉒《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CX《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D《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E《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F《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G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H《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I《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J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K《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L《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M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N《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O《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P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Q《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R《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S绝缨:指比比干剖心而死的人很少。��T《左传》:指《春秋左传》,即《春秋》。��U《春秋》:指《春秋左传》,即《春秋》。
这首诗通过韩熙载家宴图这一具体场景,借对人物和情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间纷争不休、家仇难报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诗的前两句“烧来红泪尽辞银,花拥舒郎别院春”,描绘了宴会现场的盛况。韩熙载身着华丽的服饰出现在宴会上,他的红衣已经燃烧殆尽,只剩下银白色的部分。周围的花朵簇拥着他,仿佛将他包裹在春天的气息之中。这里通过对韩熙载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他的魅力和风度。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宴会的热闹和欢乐气氛。
诗的后两句“国虽家雠都未了,可能还较绝缨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间纷争不休、家仇难报的忧虑。尽管国家的恩怨尚未得到解决,但诗人认为仍有希望胜过那些被割去首级的人。这里的“国虽家雠”指的是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绝缨人”则是指那些被斩首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韩熙载家宴图这一具体场景,借对人物和情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间纷争不休、家仇难报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人通过对宴会现场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