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燕台被发时,调高长惜和人谁。
何人不诵阳春句,只有君身那得知。
诗名《梓于鳞集有感八绝句》的作者为明代诗人王世贞。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述诗人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感慨,展现了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及赏析:
- 屈指燕台被发时:
- 屈指:这里表示记忆之深,时间之久远。
- 燕台:古代地名,此处代指文人聚集之地。
- 被发时:指的是古代文人在燕台时期,即古代文人生活的时代。
- 意涵: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怀念和对那个时代的敬仰。
- 调高长惜和人谁:
- 调高:形容诗歌或文章的高妙、高雅。
- 长惜:长久地惋惜、怀念。
- 和人谁:这里的“和”可以理解为创作或参与,而“谁”则表达出一种无人能够理解或共鸣的孤独感。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创作的深深敬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人能理解的寂寞与孤独。
- 何人不诵阳春句:
- 何人:疑问词,询问是谁。
- 不诵:不理解、不学习或不接受。
- 阳春:《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篇名,常用于比喻美好的诗句或文章。
- 句:诗句。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古代文人创作的美妙和独特,以及这种美好在当时并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欣赏和理解。
- 只有君身那得知:
- 君身: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 那得知:如何能够知道。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的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创作和感受。
综合上述分析,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的赞美,以及对诗人自身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自身创作的自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古代文化时的一种失落和困惑,以及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