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燕台被发时,调高长惜和人谁。
何人不诵阳春句,只有君身那得知。

诗名《梓于鳞集有感八绝句》的作者为明代诗人王世贞。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述诗人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感慨,展现了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屈指燕台被发时
  • 屈指:这里表示记忆之深,时间之久远。
  • 燕台:古代地名,此处代指文人聚集之地。
  • 被发时:指的是古代文人在燕台时期,即古代文人生活的时代。
  • 意涵: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怀念和对那个时代的敬仰。
  1. 调高长惜和人谁
  • 调高:形容诗歌或文章的高妙、高雅。
  • 长惜:长久地惋惜、怀念。
  • 和人谁:这里的“和”可以理解为创作或参与,而“谁”则表达出一种无人能够理解或共鸣的孤独感。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创作的深深敬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人能理解的寂寞与孤独。
  1. 何人不诵阳春句
  • 何人:疑问词,询问是谁。
  • 不诵:不理解、不学习或不接受。
  • 阳春:《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篇名,常用于比喻美好的诗句或文章。
  • :诗句。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古代文人创作的美妙和独特,以及这种美好在当时并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欣赏和理解。
  1. 只有君身那得知
  • 君身: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 那得知:如何能够知道。
  • 意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的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创作和感受。

综合上述分析,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的赞美,以及对诗人自身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自身创作的自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古代文化时的一种失落和困惑,以及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