秾李夭桃各斗新,伤心眼底上坟人。
生憎介子成寒食,破损风光一日春。

【注释】

秾(nóng)李:即“红李”,一种名贵的水果,颜色鲜红,味甜脆。夭桃:即“夭夭桃李”,形容花朵盛开。各斗新:指各自争相斗艳。介子:春秋时晋介之推为避君命不食而隐居山中,后被火烧死,传说他的肉可以疗饥。寒食:古代在清明节的前几天禁火,吃冷食。春:春天,这里指春天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清明风俗的七绝诗。首句写花,次句写人,三句写物,四句写情。全诗用意精微,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秾李夭桃各斗新”,“秾李夭桃”本是诗人所爱之物,然而却都“各斗”起来,似乎都在争着要“斗”出自己的“新”。诗人不说是它们“斗”得怎样,而说“各斗”,这就使人觉得这“各斗”不是一般的“斗”,而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斗”什么?诗人没有明说。但联系下文来看,似乎是在“斗”、“新”、“艳”。这样看来,就不仅看出了这些花儿的可爱,而且看出了作者对这些花儿的深厚爱意。因为,如果这些花儿都是一般地争“斗”的话,作者是不会如此动心的;如果不是一般地“斗”、“新”、“艳”的话,又怎么会有“各斗”之感呢?因此,“各斗”二字,就使读者感到了一种新鲜感、美感。这一字之妙,就在于它既写出了“各斗”之意,而又把这种“斗”写得如此新鲜,如此生动,如此动人。

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上坟人”。“上坟人”是清明扫墓的人,他们为了纪念先祖,往往要在墓地种下一些花草,所以,这里的“人”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在墓地上扫墓的人。但是,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去扫墓呢?诗人并没有直说,而是从侧面作了回答。那就是:“伤心”。“伤心”二字,就写出了这些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以对扫墓人的“伤心”反衬他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这样的写法,不但使诗意更加深刻,而且也使诗句更加耐人寻味。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这句诗表面上看似在写“介子成寒食,破损风光一日春”,但实际上却是在写扫墓人的“伤心”。因为介之推是忠义之士,他宁死也不吃国君赐予的食物,所以当国君要烧他的尸骨时,他就抱树而死。后来人们在清明节这天扫墓,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这位忠臣义士。而介之推的忠义精神,正是扫墓人所要继承和发扬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扫墓人却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甚至有人因此而“伤心”。因此,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介子成寒食”来借指扫墓人。这样写,就把扫墓人的伤心与介之推的忠义联系在一起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巧妙、新颖、别致;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善于运用反衬等手法;感情深沉、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