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军书下,三吴宪节悬。
日华浮组练,霜色护楼船。
一使兼文武,孤忠失后先。
海潮犀弩避,郡国虎符传。
自昔东南地,曾分阃制权。
挂帆当使马,耨火置屯田。
将帅诛求里,逃亡涕泪前。
刍粮还旧日,调发任他年。
赤籍虚难满,苍生实可怜。
萧条石壕吏,悽恻采微篇。
闾井眉须察,兵戈骨未全。
不堪家国计,为尔重悽然。

【注释】

下:下达。三吴(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湖州)宪节:指朝廷的法令和节度使的权力。悬:悬挂。日华:日光。组练:丝线编织的绳索,这里泛指丝线。霜色:霜气。楼船:战船。一使:特使。兼文武:文官武官皆兼。孤忠失后先:忠臣的功劳反而被遗忘了。海潮:潮水上涨。犀弩:用犀牛角为装饰的箭。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用的玉符。分阃(kǔn)制权;分封各地以控制地方权力。挂帆当使马:指出使在外要骑马。耨火:除草。置屯田:建立屯田,即屯田军。将帅(zhǎng):将领与主帅。诛求里:在乡村搜刮民财。采微篇:诗题中所说“《古诗源》”。凄恻:哀伤。石壕吏: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任此职。闾井眉须察:对百姓要细心体察。兵戈骨未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尚未完全恢复。堪(kān):能承受。家国计:国家大事。重悽然:非常悲痛。

【译文】

六月间接到军书,三吴宪节悬挂高高;太阳照耀着丝线绳索,寒霜护着楼船航行。特使文武并兼,忠良却先人后己。海潮之上,犀弩躲避潮水;郡国之间,虎符传递命令。自古以来,东南之地,曾由藩镇掌握大权。挂帆远航,让马匹自由奔跑;除草耕种,设立屯田。将帅搜刮乡里,百姓流离涕泪;赋税粮食,归还旧日水平;调动征兵,任凭它年再举。赤色的户籍,难以充盈;老百姓实在可怜。萧条荒凉的石壕,让人悲切伤感;采集民间疾苦,写出感人篇章。百姓家门紧闭,仔细观察其眉须;兵器铠甲,尚未完全修复。不堪忍受国家大事,为你我更加悲伤。

【赏析】

《送刘侍御清阅三吴军籍》,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秋七月。当时安禄山叛乱正在加紧准备,而唐玄宗却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杜甫对此深感忧虑和不安,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刘侍御》来表达自己对时局发展的关切之情和对唐王朝未来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首联两句写诏书传至三吴,宪节悬挂。颔联两句写江南秋景,日丽风和,霜冷船坚,一派丰收景象。颈联两句写刘侍御此行肩负的使命重大,既要处理军事上的事情,又要安抚百姓的生活,可谓文武兼备,忠良难两全。

尾联两句写江南人民对唐王朝的拥护和支持。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江南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以及对他们遭受战争创伤的哀悼之情。

这首诗通过写刘侍御赴三吴巡视军队,反映了安史之乱发生以来,唐朝中央政府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削弱,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已经出现,从而揭示了唐王朝危机四伏的历史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