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岘山色,不减襄阳紫。
气馀清和候,人是东南美。
亦有艖头鳊,佐之若下醴。
炊烟隔岭出,渔唱菰芦起。
醉谓故所知,何必羊叔子。

吴比部范太史邀游岘山二章

吴兴岘山色,不减襄阳紫。

气馀清和候,人是东南美。

亦有艖头鳊,佐之若下醴。

炊烟隔岭出,渔唱菰芦起。

醉谓故所知,何必羊叔子。

【注释】

吴兴:地名,即今浙江湖州。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市西。

气馀清和候:指春天的气候。

人:指当地百姓,东南地区的人。

艖(chēn)头鳊:水生鱼类,形状扁平。

佐:相配或相伴之意。

下醴:像酒一样醇厚的饮料。

菰(gu)芦:茭白。

故所知:老朋友,旧相识。

羊叔子:三国时魏晋间的诗人,字子仲,南阳涅阳(河南镇平县)人。曾为荆州刺史刘表幕宾,与司马徽、徐庶有交往。后隐居樊城(今湖北襄阳)。诗多写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时的一篇游记。韩愈因谏迎佛骨得罪唐宪宗被贬到长江流域一带任职,这首《游城南十六首》是他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一组诗,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此诗描写了他在岘山游览时所见的自然景观和当地风俗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首联“吴兴岘山色”,交代了游历地点是吴兴郡的岘山;“不减襄阳紫”则说岘山景色与襄阳紫云楼相比毫不逊色。襄阳位于湖北襄阳市西北。《元和郡县图志》:“紫云楼在襄阳北城上。”可见,这里所说的岘山之美,是指山水之美,而并非指人工建造的楼阁之美,因此说“不减襄阳紫”。韩愈一生多次被贬,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到襄阳,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颔联“气馀清和候,人是东南美”承接首句而来,进一步说明岘山之美的原因。“气馀清和”四字,形象地描绘了岘山春日里的气候特征,使人如临其境。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岘山的山水美景,又表达了作者对当地人民的喜爱之情。

颈联“亦有艖头鳊,佐之若下醴”,是说在游览岘山时,发现了美味的水产品——鳊鱼。这里的“艖头鳊”指的是一种长有尖刺的淡水鱼,也叫草鱼。“佐之”二字,既指这种美食为菜肴增添了美味,也暗示了它给游客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这两句话不仅描述了岘山的美食文化,也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尾联“炊烟隔岭出,渔唱菰芦起”则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远处山岭之上飘散着袅袅炊烟,近处江面传来阵阵渔歌。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当地人民的喜爱之情。同时,它还通过描写岘山的山水之美和当地风情人情,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总之,此诗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游记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