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罢彭泽,正及黄花开。
有酒不辞浊,长歌归去来。
千载义熙波,谁能溯其洄。
学士返吴天,椎发白毰毸。
回首感宗周,掷国一婴孩。
篮舆蹇柴桑,紫骝捷蓬莱。
时睽迹更殊,畴能不见猜。
惜哉丹青美,托尚隔云埃。
【注释】
次:诗的第二题;俞仲蔚:人名。赵吴兴: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归去来辞:陶潜《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著名的辞赋。陶令:指陶渊明。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正及:恰好遇上。黄花:菊花,这里指秋天。浊酒:不纯净的酒。长歌:即长歌行。陶令、彭泽、归去来:都是引用陶渊明的名字或事迹。千载:一千年。义熙:晋恭帝年号,公元405—418年。溯其洄:回溯它(指历史)的流水。学士:指陶潜。吴天:指吴地,泛指江南一带。椎发:用椎子敲着头发,表示愤怒。白毰毸:形容头发花白。篮舆:用筐子装载的车子。柴桑:地名,今安徽省宿松县东南。紫骝(chú):骏马名。蓬莱:神话中的神山,在今山东省蓬莱市附近海中。时睽迹更殊:时代变迁,足迹不同。畴能:谁能。丹青:指画。美:指画得好。托:寄托。云埃:云雾。这里比喻山水之间的烟云。
【赏析】
此诗是诗人俞仲蔚为友人赵吴兴所画《归去来辞图》而作的题咏。诗中抒发了作者对故国山水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政治的不满。
第一句“次俞仲蔚题赵吴兴画陶元亮归去来辞”,点明题目和创作背景。诗人因见友人赵吴兴所绘《归去来辞图》,便挥笔写了这首七绝来赞美这幅画。俞仲蔚字季章,南齐诗人,有文集二十卷,传于世。他与当时文士沈约、谢朓等均有交往,且善书法,擅长绘画,所以此诗应是俞仲蔚所作。
第二句“陶令罢彭泽,正及黄花开”,是说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隐后,正好赶上菊花盛开的季节。陶渊明曾写过《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又写《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见,陶渊明辞官后隐居田园,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并且喜爱菊花,经常吟赏菊黄,所以称“黄花开”。
第三句“有酒不辞浊,长歌归去来”是说陶渊明虽然身患疾病,但仍然饮酒畅饮,并唱出了“归去来兮”的长歌。“有酒不辞浊”,表明他不计较酒的浑浊,而是一饮而尽,尽情享受。这两句是对陶渊明性格和生活的写照。
第四句“千载义熙波,谁能溯其洄”,是说千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江河如波浪滚滚,谁能追踪那历史的回流呢?这是对历史长河的慨叹,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批判。
第五句“学士返吴天,椎发白毰毸”,是指那些士大夫们回到故乡吴地时,头发都变白了。这句诗是说这些人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而陶渊明却依然年轻,头发乌黑。
第六句“回首感宗周,掷国一婴孩”,是说陶渊明回头想到周文王、周武王时,他们只有几个婴儿般大小的国家,而自己如今却是拥有万顷江山的诸侯。这两句是说陶渊明回顾过去的朝代,看到自己的国家虽小,但却有强大的实力。
第七句“篮舆蹇柴桑,紫骝捷蓬莱”,是说陶渊明骑着一辆简陋的竹轿回到了柴桑村,他的坐骑一匹紫色的骏马奔驰到蓬莱仙山去了。这两句是说陶渊明回到故乡后,骑上紫骝马回到了家乡。
第八句“时睽迹更殊,畴能不见猜”,是说时间流逝,人们的境遇各不相同,谁能不被猜忌呢?这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黑暗的感慨。
第九句“惜哉丹青美,托尚隔云埃”,是说可惜啊,陶渊明的画作虽然很美,但是却被云雾遮住了它的光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陶渊明的画作很美,但是被云雾遮挡,不能让人们看见它的美丽。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通过对《归去来辞图》的描述,赞美了诗人陶渊明的品格和高风亮节,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