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更一杖,此外都不闻。
瓢还颍水月,杖付葛陂云。
挥手嵾山顶,却笑洪崖君。
【注释】
范丫髻:范云。
颍水:颍州(治所今安徽阜阳)之水。
嵾山:地名,位于颍州西北,为古颍水入淮处。
洪崖君:仙人名。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全诗四句,以简洁的笔触写出了范云的风姿和志趣,表现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爱之情。
首句“一瓢更一杖”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态。“一瓢”即一葫芦,“一杖”指一根拐杖。一个“更”字,既写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情景,又表现出他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外都不闻”,意谓在离别的时刻,除了这两样东西而外,其他什么话也说不上。“不闻”,即听不到,这里表示诗人听到友人的话,但自己一时无法表达出来。“此二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以及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见杨廷芝《昌谷集注》卷八。
第二句“瓢还颍水月”,写诗人离去后,诗人仿佛看到友人手中拿着的瓢,倒映在水中,犹如月光倒映在颍水中。“还”字,是倒映的意思。诗人想象中,友人手中的瓢倒影在水中,仿佛是那一轮明月。这里的“瓢还颍水月”是虚景,用典。《世说新语·言语》载:“谢玄在东山居布衣时,谢安屡请出仕,不许。曰:‘安石若无官守,应得何职?’答曰:‘高卧东山,时复露原头;自谓此可了,何必官拘束。’因固请之,乃许。及安东将西军,谢玄往饯之,安石有愧色,语王右军曰:‘吾早年欲为五柳先生宅,故隐逸者也;向赖子贤令仆之德,令吾有此清闲。’因以麈尾拄杖挂屋梁上。”此处用典是为了说明友人的品格高尚,志趣高远,所以能像古人一样隐居。同时,也是为了表明诗人与范云志趣相投。
第三句“杖付葛陂云”,是实景。诗人离去后,友人手中的拐杖仿佛化作了一片云,随着葛陂上的云朵飘荡而去。“杖”是实物,但诗人赋予它以神奇的形象,让它变成了云。这里的“杖付葛陂云”是化用了典故,《南史·范云传》说他曾经到过葛陂,后来被贬到广州任广州刺史。范云在广州时,曾经梦见一个人对他说:“公昔年梦我作云,今公行矣。我今为雨师,公为我行雨乎?”于是便下了一场大雨。“杖付葛陂云”,是说友人手中的拐杖化作了白云,随同友人一起飞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嵾山顶,却笑洪崖君”。这两句是对前面三句的进一步补充和发挥。诗人离去后,友人挥动着拐杖,站在嵾山顶上眺望远方,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仙人洪崖君。“挥手嵾山顶”是实景,“却笑洪崖君”则是虚景。诗人想象中,友人站在嵾山顶上,挥着手,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洪崖君,不由得笑了起来。这里运用典故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灵动之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友人的描绘,表现出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