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公为谏议,四载閟其口。
一作惊人鸣,出为道州守。
鱼羹及稻糜,与众均所受。
催科自注考,能令督邮走。
兄弟凡三人,相与日饮酒。
醉即共衾宿,不娶竟无后。
钓奇性理僻,于道能知否。
注释:
阳公,即阳城(709-757),字仲武,唐代著名谏官。谏议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尚书。
四载,四年。
一作惊人鸣,出为道州守。
鱼羹及稻糜,与众均所受。
催科自注考,能令督邮走。
兄弟凡三人,相与日饮酒。
醉即共衾宿,不娶竟无后。
钓奇性理僻,于道能知否?
译文:
阳城当了四年的谏官,一言不发,深藏内敛。
他忽然有一天大声疾呼,出任道州刺史,治理百姓。
他吃鱼羹和稻糜,与百姓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催收赋税,自己亲自去查核考订,让那些催税的小吏们不敢怠慢。
阳城有兄弟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作乐,喝醉就同榻而眠,也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
他善于钓鱼,对道理也颇有见解,但不知是否真正明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赞美阳公的政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不平,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廉正直官员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首联“阳公为谏议,四载閟其口。”交代主人公是谏议大夫阳城,他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压抑。这里运用了典故,《左传》中记载,晋献公想杀公子重耳,派大臣杜原款前去游说,他故意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弹瑟,以此表达他的忠诚。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既表现了主人公的谨慎、沉稳,又暗示了他的隐忍精神。
颔联“一作惊人鸣,出为道州守。”则是说他终于在第四年的时候爆发出来,出任道州刺史。这里的“惊人”二字,既写出了他突然行动的出人意料,又显示出他在官场上的锐气和勇气。这一句还透露出主人公在担任官职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智慧,才敢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大的举动。
颈联“鱼羹及稻糜,与众均所受。”则进一步描写主人公的节俭生活,他吃的是鱼羹和稻糜,与普通百姓一样简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主人公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更突出了他在任上关心民生疾苦、体恤百姓的高尚品质。
尾联“催科自注考,能令督邮走。”更是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亲自去催收赋税,亲自去查核考订,让那些催税的小吏们不敢怠慢。这一举措既体现了他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又显示出他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坚决抵制。
五、六句“兄弟凡三人,相与日饮酒。醉即共衾宿,不娶竟无后。”则描绘出主人公与兄弟们一起饮酒作乐、纵情欢乐的生活场景。这里既表现了他们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又展示了他们的豪爽和直率。而最后一句“钓奇性理僻,于道能知否?”则揭示了主人公性格中的一些矛盾特征。一方面,他善于钓鱼,对道理也有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常常陷入思考之中,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矛盾使得他显得有些古怪和不合群。
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阳城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同时通过对比和他自身的一些特点,揭示了官场腐败、人情冷漠等问题的严重性。诗人通过这样的手法,既表达了对正义力量的赞美和向往,也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