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厌五季腥,时复一扫之。
存者旦暮人,焉能辨华夷。
冯公岂不伟,于节安所施。
信心白刃间,荣贵保期颐。
千秋蒙垢污,所救亦不訾。
二石一海鸥,古称图澄师。
儒者所不道,西竺将取斯。

诗的标题为《题阙》,它由唐代诗人刘慎虚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刘慎虚,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其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世赞誉。
  1. 诗词原文
    天厌五季腥,时复一扫之。
    存者旦暮人,焉能辨华夷。
    冯公岂不伟,于节安所施?
    信心白刃间,荣贵保期颐。
    千秋蒙垢污,所救亦不訾。
    二石一海鸥,古称图澄师。
    儒者所不道,西竺将取斯。

  2. 逐句释义

  • 天厌五季腥,时复一扫之:表达了对混乱时期(五季腥)的厌恶和对和平时代的向往。
  • 存者旦暮人,焉能辨华夷:意味着在战乱中存活的人难以区分谁是中国人谁是外国人。
  • 冯公岂不伟,于节安所施:冯公(指古代的贤者或英雄人物)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外貌或能力,而是在于他的行为和道德。
  • 信心白刃间,荣贵保期颐: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保持信念和尊严,享受长寿和荣耀。
  • 千秋蒙垢污,所救亦不訾:即使遭受长时间的误解和污名化,也不会受到指责。
  • 二石一海鸥,古称图澄师:以两个石头和一个海鸥来象征智慧和纯洁。
  • 儒者所不道,西竺将取斯:儒者认为这种智慧是难以理解的,而西方的佛教国家将从中受益。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隐居者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的“天厌五季腥”表达了对乱世的厌恶,而“时复一扫之”则暗示着历史的循环和变迁,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周期律的认识。
  • “心存信念”,在面对生死关头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展现了人性中的伟大和崇高。
  • 诗中的“冯公”象征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贤者,他们的行为和成就被后人铭记并传承下去。
  • 结尾处“千秋蒙垢污,所救亦不訾”表达了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大义凛然的精神风貌,即使遭受长期的诋毁和误解,也能够坦然接受并坚持自我。
  • “二石一海鸥,古称图澄师”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智慧,强调了智慧的力量和重要性。
  • 最后一句“儒者所不道,西竺将取斯”则揭示了一种哲学上的深刻思考,即在某些情况下,看似不合常规的事物或观念可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题阙》不仅是一首描写深山别墅及其幽美环境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