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长谅阴,伾文遂窃柄。
生终被窜僇,死犹蒙佞幸。
及观所厘革,往往多敝政。
颇收遗老还,力与中贵竞。
柳吕一自没,欲速成蹭蹬。
不睹快心人,时有膏肓病。
【注释】
顺宗:指唐代顺宗李诵。长谅阴:指皇帝去世,由太后临朝称制,暂不处理政务,故称“长谅阴”。伾(bī)、文:指唐宪宗的两位宰相李德裕和牛僧孺。遂:于是。窃柄:掌握大权。生终(zōng)被窜僇(lù):指柳宗元被贬到边远地区。窜戮:流放。死犹蒙佞幸(lìn hòng):死后还受到奸臣的诬陷迫害。佞幸:谄媚逢迎的人。及观所厘革:等到我了解朝廷的政令改革。厘革:更张,变更。往往多敝政:常常有很多弊端的政令。颇收遗老还:收集了很多老臣。力与中贵竞:竭力与宦官竞争。柳吕:指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被贬的官员。自没:死去。欲速成蹭蹬:想急于得到升迁的机会。蹭蹬:原指马跑得慢,引申为处境艰难,仕途不顺。时有膏肓病:时时有像病在膏肓一样的痛苦和苦恼。膏肓:古时认为心尖脂肪下有病处,膏是肥厚脂肪,肓是通心的大管,比喻心腹大患,也泛指疾病深重。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和抨击政治黑暗、反映社会现实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直截的语言,对当时政治上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表现了他对腐朽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全诗四联各八句,每联八句分为两段,前六句为一段,最后两句为一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主要写诗人在唐宪宗身边时,因受谗言陷害而屡遭打击;后两句为第二段,写诗人死后仍被奸臣迫害。全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语言简练有力,形象生动传神。
首联“顺宗长谅阴,伾文遂窃柄”二句点出题目,指出本诗所要抒发的中心内容。“顺宗”,即唐宪宗。宪宗继位后,先削去宦官王守澄等的兵权,又削夺了他们的官职。这两件事都是出于裴度、武元衡等人的策划。“长”,是长期的意思。“谅阴”,是古代君主之丧,其妻代行国政。这里说宪宗去世,由他的母亲临朝听政,暂时不再处理政事,所以称为“长谅阴”。“伾”、“文”是当时执政的宦官集团。“遂”,是就,于是。“窃”,是窃取。“柄”,是权柄,政权。“生终”二句的意思是:宪宗生前,他们窃取了政权;宪宗死后,他们仍然继续干坏事。“窜僇”,是流放、贬谪。“死犹蒙佞幸”,指宪宗死后,这些奸臣仍然受到唐穆宗的宠信。“佞幸”,是谄媚逢迎的人。“及观所厘革”,是作者观察朝廷的政治法令有所改变。“厘革”,是更改,改革。“往往多敝政”,是说政治上存在着不少弊端。“收遗老还”,“力与中贵竞”,是说作者收集了一些老臣来对抗宦官势力,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两句反映了当时朝廷中斗争的情况。“柳吕”二句的意思是: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被贬官的老臣,由于遭到宦官集团的迫害,不能回到朝廷任官,只好退居各地。“自没”二句是说,这些人虽然已经死了,但他们的冤屈并没有消除。“时有膏肓病”,意谓他们时时都有被折磨的痛苦和苦难。“膏肓”是心脏上的一块肥厚脂肪,比喻心腹的疾病。“不睹快心人”,意谓看不到使人心满意足的人。“时有膏肓病”,就是“不见快心人”的具体表现。
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些专横跋扈的宦官。诗中的“顺宗”、“丕文”“窃柄”,是指当时的宦官势力,“生终”“死犹”“及观”“收遗”“时有”等词语则是对这种情形的概括。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指责宦官,而是通过议论,用辛辣的语言把这一矛盾冲突揭示出来。全诗四联各有八句,但并不显得紊乱,而是错落有致,前后照应,脉络分明,浑然一体。特别是结尾两句,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后面内容的铺垫,具有承启作用。
这首七绝在形式上采用了律诗的形式,每句五言,共有八句组成,中间两联共四句,前后两联共四句。在内容上采用对比手法,前三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的形势和人物,而最后一联则从反面加以烘托,写出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所受到的磨难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