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多长者游,弱冠忝公车。
是时杨翁父,业已八十余。
啖我园中橘,酌醴鲙神鱼。
翁时侍其侧,恂恂复怡愉。
转盼能几何,翁寿差亦如。
已损负郭田,仅存立壁庐。
人是羲皇人,居即畏垒居。
但贵心朴诚,何必口诗书。
笑彼夸毗子,营营锥刀趋。
所窃若已盈,所得无乃虚。
劝君安桑梓,化日正舒徐。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当时诗人45岁。杨翁,即杨凭,字公权,唐大历进士,曾任国子博士,以直言敢谏而知名。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记载,杨凭在任国子博士期间,“有司奏请举荐士人,凭不与,乃上疏极论其得失,言甚切直”。因此,他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被贬为连州长史。后经宰相裴度推荐,又改官检校祠部员外郎分司东都。晚年居长安慈福寺塔院,年老多病,经常口占诗句。本诗即为其中一首,全诗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句一韵。前四句写景,首联起笔点明杨凭的出身和经历;颔联写当时的情景;颈联写杨凭的为人处世,尾联写杨凭晚年的生活状态及对晚辈的劝诫。
【译文】
从前有很多贤良的人一起游历,年轻时我也曾到京城应试。那时杨凭的父亲已年迈,他的家业也经营了八十多年。他给我吃园中刚摘下来的橘子,还让我品尝神鱼的美味佳肴。那时我侍奉在他的身旁,恭敬谨慎又十分喜悦高兴。转眼间能活多久呢?我的寿命恐怕也和杨凭一样长。他已经把城外的田地卖掉了,只剩下一座立在墙壁旁的房屋。他是羲皇时期的人物,居住的地方就象是传说中的垒居一样。只要心地诚实朴实就够了,哪用去学那些诗书礼仪呢!笑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整天只知道钻营奔走。他们所得到的已经够多了,但所得的东西也许都是虚假无用。劝你一定要安下自己的桑梓,美好的时光正像舒徐的春风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赠寿诗,作者在诗里回忆了当年同杨凭的交往,并对其一生进行了评价。杨凭在朝中任官多年,因直言敢谏而得罪于当权的宰相,被贬为连州长史,晚年退居慈福寺塔院,年老多病,常口占诗句。这首诗即是其中之一。
开头两句点出自己与杨凭相交之久,以及杨凭年轻时曾入京应试。第三、四句转入对杨凭早年生活的回忆:他少年时曾到京都参加进士考试,那时杨凭的父亲已年迈,他的家业也已经经营了数十年。“啖”指食用,“园中橘”,即园中新收获的橘子;“酌醴鲙神鱼”,谓饮醇酿之酒,食鲜鱼之脍。这两句既写出了当时杨凭家境优裕的情态,又暗含了作者对他早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恂恂复怡愉”,“恂恂”是恭顺的样子,“怡愉”是快乐的意思。这两句写杨凭为人谦恭有礼而又十分愉悦。“转盼能几何,翁寿差亦如。”“转盼”是转动眼珠的意思。“差亦如”是说人的衰老也是不能改变的。这两句写杨凭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健朗长寿。
第五、六句转而描写杨凭晚年的生活状况。由于杨凭曾因直言而得罪朝廷大臣而被贬为连州长史,晚年退居慈福寺塔院,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是时杨翁父,业已八十余。”这时的杨凭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家业也已经经营了八十多年。这两句既说明杨凭年纪很大,又暗示了他经营家业已经很久了。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云:“太史公曰:‘吾闻冯虚御风,与世推移,近世才士,亦以弗然也。’”这里的“冯虚御风”是指古代传说中仙人驾驭风云的神异本领;“与世推移”则是指顺应世事的变化。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旨在表明自己的才能有限,不能像神仙那样超脱尘世之外,因而也就不能象杨凭那样随心所欲地经营家业了。同时,这一句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意在讽喻当政者应该顺应世事的变化,不要拘泥于古旧的典章制度,更不要因为个人的恩怨而随意打击迫害人才。“人是羲皇人,居即畏垒居。”这是最后四句的重点所在。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典故。《庄子·逍遥游》载:上古时代有一人名叫列子,他乘风飞行,从北冥出发,飞越九万里,经过北海、扶摇山、须弥山、芥子等地,最后到达天地的中心而不知所止。作者在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已远离仕途,但仍心系国家大事,希望朝廷早日实现太平盛世。“但贵心朴诚,何必口诗书。”这是说只要求保持质朴真诚的品质就行了,不必追求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只希望保持质朴纯真的品质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诗书礼教之类。
此诗通过叙述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愿望。全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风格沉静内敛,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