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大乘地,不踏小乘径。
满口说大乘,何曾有一证。
或请丞相田,或借中涓柄。
开筵珊瑚拥,发箧黄金迸。
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解析】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中修行者达到解脱境界的不同途径,前者强调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后者则强调个人修行。诗的开头两句就以“大乘”“小乘”为话题,表达了诗人对两种修行方式的评价。接下来四句分别以请客吃饭、借用权力、开宴摆阔等行为,比喻那些只懂得宣扬佛法却不付诸实践的大乘僧侣。最后两句则指出:这些大乘僧人,未必真的懂得佛法,更不会去实践佛法。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大乘僧侣的行为描写,讽刺了他们口诵大乘经文,却不肯去实践佛法的现象。

【答案】

译文

大乘地,不踏小乘径。

满口说大乘,何曾有一证。

或请丞相田,

或借中涓柄。

开筵珊瑚拥,

发箧黄金迸。

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赏析

本篇通过大乘与小乘的比较,揭露了大乘僧人虚伪的面目。作者在这首诗里,首先用“大乘”和“小乘”来比喻佛教中的两种修道方法。所谓“大乘”,就是主张慈悲为本,普度众生的;所谓的“小乘”,就是主张个人修行,自得其乐的。接着,作者又用“请客吃饭”、“借用权力”等具体行动,来比喻那些大乘僧侣的空谈。

此篇所采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写大乘和尚的言行,后两句写小乘和尚的言行。前两句是正面着墨,后两句是反面衬托。这种写法,使读者感到更加生动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