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倡义旗,百战躬自将。
毋论大将谁,偏禆皆称良。
淇公与成公,雄武雅相当。
应敌面面身,倡勇人人强。
成公实少年,受赈辟南荒。
武侯未渡泸,伏波已告亡。
帝惓殊深笃,胙茅等真王。
至今东第中,华栋郁相望。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

  1. 诗篇结构与押韵: 这首诗共26句,每两句为一对,遵循传统的对仗格式,即“对偶”原则。押韵方面,偶数句的末字“强”、“王”、“望”和“王”都押相同的韵,显示出规整的押韵模式。首句中的“良”也属于“下平七阳”,这为整首诗提供了统一的韵律基础。

  2. 内容分析: 从诗句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诸功臣的形象来表达对先帝(文皇)的敬仰之情。诗中多次提到“诸功臣像”,说明这是一系列以功臣为主题的画作或雕像。

  3. 关键词解析:

  • “咏诸功臣像二十六首故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参军国事太傅中军右丞相征北大将军魏国公中山徐武宁王达”:这句描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即为了纪念并赞美那些为国家开疆拓土、建立功勋的功臣们,他们被尊称为“武臣”。
  • “文皇倡义旗,百战躬自将”:这里的“文皇”可能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发起了这场起义并亲自指挥战斗。
  • “毋论大将谁,偏禆皆称良”:表明无论是哪个将领,只要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都受到称赞。
  • “淇公与成公,雄武雅相当”:这里提到了两位将军的名字,“淇公”和“成公”,他们的英勇和武力相当。
  • “应敌面面身,倡勇人人强”:形容士兵们面对敌人时英勇无畏,个个都显得强壮有力。
  • “成公实少年,受赈辟南荒”:描述成公虽年轻但勇猛,曾因战功被封赏,后被派往南方边远地区。
  • “武侯未渡泸,伏波已告亡”:这句话可能是在指诸葛亮,尽管他并未实际渡过泸水(今天的金沙江),但他的名字已经象征着一种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 “帝惓殊深笃,胙茅等真王”:表达了皇帝对功臣们的深厚情感,甚至愿意给予封赏,以示尊敬。
  • “至今东第中,华栋郁相望”:描绘了功臣们的府邸宏伟壮丽,至今仍能望见。
  1.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和政治色彩的作品,它通过赞美功臣们的英勇和忠诚,展现了唐代初期的政治氛围和个人英雄主义。诗中不仅歌颂了战场上的英雄人物,还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先帝文皇的崇高敬意。通过对功臣们的赞颂,诗人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