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圣王招不起,阎罗老子呼即去。
人言此去无柰何,我道死处为生处。
苦县仅开荣辱根,竺干始究去来趣。
记取湛然一点圆,莫遣枯藤束枯树。
【注释】
转轮圣王:佛教语,指佛。转轮圣王是佛的别称。阎罗老子:道教用语。阎罗,阴司之主;老子,即太上老君。人言此去无柰何:人云,你这次离开后,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奈,奈何,没有办法。死处为生处:死去的地方,就是活着的地方。死,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死而复生”。“我道”三句:我(诗人自己)以为,死和生是互相联系的,死后可以再生。枯藤,枯树,比喻穷途末路的人。莫遣枯藤束枯树:不要像捆绑枯树那样去约束、束缚穷途末路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穷途末路上,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首句“转轮圣王招不起”,说佛教所讲的转轮圣王,虽然有超脱生死轮回的作用,但无法使那些心志不坚的人起死回生。次句“阎罗老子呼即去”,说阴间地府里的阎罗王也不能挽留已经死去的人。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尽管有佛力,但已死者是无法再活过来。第三句“人言此去无柰何”,说世人都认为死了就一了百了,没有再活下去的可能。第四句“我道死处为生处”,诗人则认为死与生是互为表里的。死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在死里寻求到生的契机。诗的结尾,诗人又强调要重视对穷途末路之人的救助。
这首诗从生死观入手,以禅宗思想立论,把生死看得太简单了,其实不然。生死是人生的大问题,也是人生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一种升华。因此,佛教徒常常以“涅槃”来表示对生死问题的超越和解脱。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佛教特有的一种人生观和宇宙观。在佛教看来,一切有为法皆是苦海无边,唯有涅槃才是解脱之道。但是,涅槃并非完全否定生死,而是通过修行来超越生死。
道家也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天地万物则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人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快乐。所以,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长生不老。
儒家也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儒家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应该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接受生死的现实。同时,人也应该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儒家主张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无论是佛教、道家还是儒家,他们对生死问题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和认识。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和思考。我们应该尊重各种不同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