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五色鸟,自名为凤皇。千秋不一见,见者国祚昌。
飨以钟鼓坐明堂,明堂饶梧竹,三日不鸣意何长。
晨不见凤皇,凤皇乃在东门之阴。啄腐鼠,啾啾唧唧不得哺。
夕不见凤皇,凤皇乃在西门之阴。媚苍鹰,愿尔肉攫分遗腥。
梧桐长苦寒,竹实长苦饥。众鸟惊相顾,不知凤皇是钦䲹。
【注释】
治兵使者行:指汉武帝派卫广为治郡之使者。《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命卫广为雁门郡治中,后升为治所长官。治:管理。
当:镇守。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东南。
五色鸟:凤凰。凤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歌善舞、羽毛五彩的鸟。
自名:自己称。
千秋:千年。
不一见:难得一见。
飨:供养。钟鼓坐明堂:《史记·封禅书》:“天子从泰山车,上属梁父;礼祠后土祠,望拜石闾;殿门南向,立其下,曰‘朝于青阳’;其赞曰:‘天高而听,日月明而光明。’于是乎修除天地四方,乃立四学:曰顺灵、曰游魂、曰走尸、曰飞廉。皆越巫祝鬼物,前巫祝,后医士,并执费立道旁,取十钱,招曰:‘彻太一!’”又《乐书》:“天子坐于明堂,群臣更进贤良能者。”明堂:古建筑名,天子朝会之所。饶:多也。梧竹:梧桐和竹子。
三年不鸣意何长:语出《易经.离卦》:“离:丽,日、月、星也。畜止,牛也。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谓:凤凰三年不出一声,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德行。
晨不见凤皇,凤皇乃在东门之阴:清晨时不见凤凰出现,却听到它在东边城垣之内叫唤。
啄腐鼠:比喻生活贫苦。啾啾唧唧不得哺:语出《诗经·小雅·鸿鹄》:“鸿鹄高翔,明河照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啾啾唧唧:形容声音细小,不足为贵。不得哺:吃不到东西。
夕不见凤皇,凤皇乃在西门之阴:傍晚时不见凤凰出现,却听到它在西城门之内鸣唱。
媚苍鹰:比喻依附权势,阿谀奉迎。肉攫分遗腥:比喻贪婪自私,不顾百姓死活。
梧桐长苦寒,竹实长苦饥:意谓梧桐树常在严寒之中生长,竹子经常被饥饿折磨。
钦䲹(qīn jī):即鹌鹑,古代传说中一种善于鸣叫的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凤凰的鸣声和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某些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借凤凰的鸣声和行为来隐喻那些得志的官吏们的行为。诗的语言简练、质朴、生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句“飞来五色鸟”,起句不凡。这两句诗,是全篇的主旨所在。“飞来”、“自名”两个动词,点出了凤凰的来历和身份,同时,也暗示了这种鸟与人类不同,它不是被人豢养,也不是被人们驯服的。“千秋不一见”,则说明它非常难得一见。“见者国祚昌”,则是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国家的兴旺和太平。因此,这句诗实际上是作者对国家命运的一种预言和祝福:如果能够像凤凰一样得到治理,那么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就指日可待了。
诗人通过描绘凤凰在明堂中鸣叫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它的高贵地位和特殊身份。“明堂饶梧竹”,明堂是天子举行祭祀和朝会的地方,而梧桐和竹子都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明堂中鸣叫的凤凰自然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三日不鸣意何长”,这句话却是对凤凰鸣叫的反讽。实际上,凤凰之所以不鸣,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原因,而是因为它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凤凰的高洁品质,也揭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不满。
诗人又通过描绘凤凰在东门和西门鸣叫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它的高贵地位和特殊身份。“晨不见凤皇,凤皇乃在东门之阴”,这句话中的“东门之阴”指的是东门外的道路两侧,而凤凰在这里鸣叫却听不到它的叫声,反而听到它啄食腐鼠的声音。这两句诗虽然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其实是诗人巧妙的安排。凤凰啄食腐鼠的声音并不好听,但却代表了它的清贫和无奈。再如“夕不见凤皇,凤皇乃在西门之阴”,这里的西门也同样代表了一种腐败和堕落的生活方式。而凤凰在这里鸣叫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还能吃到美味的食物。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凤凰的清高品质,也揭示了诗人对腐败社会的深刻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凤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政治腐败的不满。诗人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和反讽技巧,将凤凰的鸣声和行为与人类的官场生活相对照,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同情,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