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台高高,以临吴会,下视岢峨。千艘万艘来不知,外戟如霜炮如雷。
妇女累戟底,丈夫头悬戟支。遥问乃是故乡之人,何畏哉。
遥问乃是故乡之人,何畏哉。男儿生世须黄金,令汝𥞖载归。
男儿但得多黄金,安用刺促斗争为。大夫坐越台中央,诸君但坐两头。
织成氍毹锦地衣,流苏八角珊瑚钩。酌大酒,烹肥牛。
诸君但坐两头,为汝楚歌不得休。下有一百二十红妆,璆枝㔩叶摇明珰。
枝枝玉相对,叶叶翠相当,银烛迷离复昏黄。共醉捉大夫,不知大夫在阿旁。
众中有小女,自名董妖娆。入门拜大夫,刺刺重憢憢。
出门拜大夫,施施重蹻蹻。十疋红番罗,下压银狻猊。
上有大夫字,但受不得辞。鼓瞳眬,报出日。诏书来,众缩瑟。
大夫笑谓诸君:但坐无所苦,长安相君日卓午。越城机轧轧,旦莫为相君,织作何所苦。

乐府《变·治兵使者行》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内容是描写一位将军出征前宴请同僚的情景。

【注释】

①越台:古代的高台,这里指宴会的场所。②吴会:指吴地和会稽地区。③岢峨:指险峻的山。④千艘万艘:形容船多。⑤外戟:指兵器。⑥何畏哉:有什么可怕的呢?⑦黄金:贵重的金属。⑧𥞞(wěi)载:用绳索捆绑。⑨刺促斗争:指争权夺利。⑩大夫:指宴会的主人。⑪氍毹(qúshū):一种地毯。⑫珊瑚钩:镶有珊瑚的装饰品。⑬楚歌:楚国的歌声,这里泛指歌舞。⑭阿旁:指边远之地。⑮董妖娆:指美女董双莲。⑯拜:敬礼。⑰重憢憢:指庄重的样子。⑱银烛:指蜡烛发出的光。⑲银灕(huī):指昏暗的灯光。⑳醉捉:指酒后抓住人。㉑相君:指宴席主人。㉒织作:指纺织。

赏析

这首诗是汉乐府《杂曲歌辞》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场面描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汉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和对战争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宴席上欢声笑语、觥筹交错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图景,使人感受到宴席上人们的欢乐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宴席上人们的不同表现,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的不满和谴责。

此诗为汉乐府作品,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反映将士们出征前的饯别宴会的叙事诗。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宴席上的欢娱场面;第二层写将领与众宾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宴席的实质。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语言富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诗中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宴席场景,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例如,“越台高高”,将宴会场所比作高楼,既显示了宴席的盛大,又暗示了宴会的豪华。“妇女累戟底”,将宴会上的妇女形象化,突出了她们的美丽和娇媚。“遥问乃是故乡之人”,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故事,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欢愉的氛围中,诗人也不忘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他借宴席之上的对话,讽刺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们。“安用刺促斗争为”,表达了对那些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者的不屑和鄙视;“但坐无所苦”,则暗示了这些人只会空谈而无实际行动,白白浪费国家资源。这些诗句虽然简短,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汉乐府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汉时的风俗人情,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