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伎人子,掩袂作啼声。
家家叉帘立,送王上台城。
王欲别太姬,门前黄纸催。
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徘徊。
王入台城后,不省作悲啼。
妆台铅粉骄,别接冶游儿。
朱门一家哭,万家得安宿。
一家亦不哭,太姬方啖粥。
门外双乌栖,哑哑枝上啼。
官今当大赦,不愿赦王归。
二十四皇孙,譬如南陇树。
一半枝撑天,半不知爨处。

《乐府变十九首·治兵使者行当雁门太守》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代治兵使者在雁门守边的英勇事迹,以及士兵与家人之间的离别情感。下面将结合诗句、译文和注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式,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主题。每句诗句都紧扣主题,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江陵伎人子,掩袂作啼声”一句,通过描写江陵伎人的哭泣,展现了士兵们离别时的情景。而“王欲别太姬,门前黄纸催”则进一步描绘了士兵们即将踏上征程的场景,以及家人的不舍之情。

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富有韵味。例如,“王欲别太姬,门前黄纸催”中的“王欲别太姬”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门前黄纸催”则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动作,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此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如“家家叉帘立,送王上台城”中的“叉帘立”,生动地描绘了家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背景和士兵的生活状态。当时,由于战乱频繁,士兵常常需要离开家乡去前线作战,因此这首诗也表达了士兵们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士兵们的描写,也展示了唐代社会对于军人的重视和尊重。

《乐府变十九首·治兵使者行当雁门太守》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边塞战争的背景和士兵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深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