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有七策,少伯五用之。刍粟如丘山,坐使会稽肥。
灭吴既强越,弃之忽若遗。扁舟适齐邦,自称鸱夷子皮。
为田僇子我,阴使齐社移。忽复谢所宗,以其重宝归。
陶适天下中,众贿所化居。黄金直千万,三致三复挥。
少子诛,了不悲,老氏张翕吾所师。神龙变化那可羁,安用区区相印为。
【注释】
鸱夷子:即范蠡,春秋时人。
计然:指《汉书·食货志》所载的“计然之策”。
七策:《汉书·循吏传》说,汉宣帝时,会稽太守曹躬治理下海,使郡中富足,号为“东海尉”,百姓称之为“东海王”。
少伯:即范蠡,字少伯。
刍粟:谷物和柴草。此处泛指粮食。
会稽:古郡名,治所在山阴(今浙江绍兴)。
灭吴:指越被吴灭亡。
齐邦:齐国。
鸱夷子皮:指范蠡。
为田僇子我:指范蠡曾为耕田劳作。
阴使齐社移:暗中让齐国的祭祀场所转移。
忽复谢所宗:突然改变初衷,不再忠于自己的故国。
陶适天下中:意谓范蠡善于治理财富。
众贿:众人的财物。
黄金直千万:言其富有之极。
三致三复挥:多次得到重宝而反复挥舞。
少子诛:指范蠡的儿子因罪被杀。
老氏张翕吾所师: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这里指范蠡遵循老子的思想。
神龙变化那可羁:指范蠡能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安用区区相印为:何必要紧紧抓住一枚官印不放呢?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画为引,通过对画的描写,表现了范蠡一生功业的全过程。
开头两句写范蠡有七种治国的方法。其中第五种是用“五用”来治理国家。这五用,就是“去无用”、“去重器”、“去浮游”、“去淫溺”、“去奇巧”。这五用,是范蠡在《计然篇》里提出来的。
接着写范蠡治理国家,使越国富强起来的事迹。最后两句写他的归隐生活和对当时政治的批评。全诗以画为引,通过画的形象,表现了范蠡一生功业的全过程。
范蠡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半生是政治家;中年是商业家;后半生是思想家。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这三个阶段的生活画面。
首联先提出一个观点:“计然有七策,少伯五用之。”意思是说,范蠡有七个治国的策略,他采用其中的五个策略来治理越国。这里所说的“七策”是《计然篇》中的内容,具体指的就是“去无用”、“去重器”、“去浮游”、“去淫溺”、“去奇巧”五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的情况而提出的。
颔联紧承上联,进一步说明范蠡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首先利用粮食价格低廉的机会大量收购粮食,囤积居奇,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高价出售,这样很快就发了大财,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国库充实,兵源充足,国家也就安定下来了。
颈联转入正题:“灭吴既强越,弃之忽若遗。”“灭吴既强越”一句表明范蠡帮助越国消灭了吴国,使国家强大起来。“弃之忽若遗”一句则表明当国家强大的时候,他却没有贪恋富贵,而是毅然离开,像抛弃一件东西一样毫不留恋地离开了越国。
过片两句:“扁舟适齐邦,自称鸱夷子皮。”范蠡离开了越国之后,就乘船来到了齐国。他到了齐国以后并没有做官,也没有发财,而是改名换姓,化名“鸱夷子皮”,悄悄地在那里从事商业活动。这两句诗表达了范蠡离开越国的原因。
“为田僇子我,阴使齐社移。”意思是说,他在那里从事的是农业劳动,暗中却把齐国的祭祀场所转移到别处去了。这句诗反映了范蠡在齐国的活动。
尾联两句:“忽复谢所宗,以其重宝归。”意思是说,范蠡后来忽然改变了初衷,放弃了自己的故国,把他所有珍贵的宝物都送回家乡去了。这里指的是他把齐国的祭祀场所重新安置到原来的地方,表示他仍然忠于自己的故国。这句诗反映了范蠡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既有对范蠡一生功业的具体描写,又有对其思想境界的深刻揭示,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