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未行屯,与敌共雁门。雁门得太守,始复为汉有。
太守来,匈奴走。碧眼番儿射雕手,目瞬舌噤畏木偶。
临江死,太守生,长信官中气未平。太守死,单于喜,未央宫中上拊髀。
曷不早赦临江王,孝子忠臣两无伤。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以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诗中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用“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五至六句描绘了战斗激烈时的紧张场景,碧眼番儿(匈奴人)射出的雕翎箭如闪电般划破长空,瞬间击中目标;而那些临江而死的守军则显得英勇无畏。七至九句则是对主人公的描写,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

结尾部分,诗人用“曷不早赦临江王,孝子忠臣两无伤”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中无辜者的同情。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展现了边关战场的悲壮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思考。

《雁门太守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