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惭予旧典型,兹游何必减趋庭。
谈交到处须三益,灯火随时对六经。
老我骥心先按伏,逢人莺语谢丁宁。
天涯不尽临岐话,儿女无忘把袂听。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任徐州知州时写的,当时他和陈子行的儿子陈腢一起游学于太学,并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来看第一句:“婿陈子行儿鲲同游太学”。这是诗的开头,描述了陈腢和他的父亲陈子行一起游学于太学的情景。这里的“婿”指的是女婿,也就是陈腢的父亲。而“陈子行儿鲲”则是指陈腢。

我们看到第二句:“太学惭予旧典型,兹游何必减趋庭。”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太学的敬意和对游学生活的期待。他认为太学是他的榜样,因此他对于这次游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这里的“予”指的是诗人自己。

我们看到了第三、四、五句:“谈交到处须三益,灯火随时对六经。”这两句描绘了他游学过程中的交流和学习。他觉得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且他可以随时学习《六经》的知识。这里的“交”指的是交友,“三益”指的是三种有益的交往,“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我们看到第六、七、八句:“老我骥心先按伏,逢人莺语谢丁宁。”这两句表达了他对游学生活的感悟。他认为他的志向就像一匹被压着的马,但是当他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时,他的志向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他也感激那些帮助他的人,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看到第九、十句:“天涯不尽临岐话,儿女无忘把袂听。”这两句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感慨。他认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想念家乡和朋友,而且他也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记住他的教诲。

这首诗通过对游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友情的重视。他通过游学到太学,结识了许多有志之士,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他对于游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激情,也对于离别和思念有着深深的感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