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白下别,千里蓟门行。
独对东风酌,时闻幽鸟鸣。
山回邹子国,路出济州城。
谁识凌云客,重来赋两京。
【译文】
春天三月离开白下,千里迢迢来到蓟门。我独自面对春风饮酒,不时听到幽鸟鸣叫。山峦环抱邹国旧地,道路通向济州古城。谁知有凌云壮志之人,他重来两京吟哦赋诗。
【注释】
三春白下别:指春季初到白下(今江苏南京市)。
蓟门行:蓟县在今北京西南。
独对东风酌:意思是独自一人对着春风举杯畅饮。
时闻幽鸟鸣:时常能听到幽深的鸟儿鸣叫。
山回邹子国:指山峦环绕着邹城旧地。邹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
济州城:今山东济南市。
谁识凌云客:意谓谁能识别那些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样抱负的人?凌云客: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出塞途中的某次旅行。
首联“三春白下别,千里蓟门行。”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及旅途。“三春”即阳春三月,正是诗人离别白下之时。“白下”,即南京,古称金陵,当时为六朝故都,又是南唐的都城。“别”,即离别。“千里”,指从南京到蓟门的路程之遥远。“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古代北方边防要地。诗人自言:“千里蓟门行”。
颔联“独对东风酌,时闻幽鸟鸣。”描写了诗人独坐舟中,面对浩荡东风,举杯痛饮的情景,同时听到幽鸟的鸣声,抒发自己孤独的感慨。这里的“独”、“时”突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颈联“山回邹子国,路出济州城。”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和经过。“邹子国”是邹国,春秋时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邹城一带;“济州城”是济南府治所在。“邹子”代指邹城,用典,暗指南宋。此句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游览齐鲁名胜,并由此进入京城。
尾联“谁识凌云客,重来赋两京。”是说自己虽身经万里,心驰云霄,但人们未必能理解自己,所以只有再次回到长安,才能写出像《两都赋》那样的文章。“重来”与上句“独对”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不遇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