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瑶圃洽元和,双树琪林乐自多。
换尽颜容不相识,定应常饱玉山禾。

【注释】

咏,歌咏;五首,指《鹦鹉赋》中歌咏五色鹦鹉的五篇赋文。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820)。双树琪林: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琪,美玉。乐自多,快乐自多。颜容不相识,容貌与自己不相同。常饱玉山禾,常常吃着玉山上的稻米。玉山,传说中盛产琼英的山名。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鹦鹉赋》中的五色鹦鹉的赞颂。首联“仙都瑶圃洽元和,双树琪林乐自多”,写鹦鹉生长的环境。“仙都”指神仙居处,即瑶池。“瑶圃”指仙境,这里指鹦鹉居住的地方。“双树琪林”指树木成双,树上结满珍珠,喻指美丽的鹦鹉栖息之所。“洽元和”指融洽和谐。“洽元和”,指鹦鹉生长在和睦的环境中。“乐自多”指鹦鹉因环境优美而生活得很快乐。

颔联“换尽颜容不相识,定应常饱玉山禾”,写鹦鹉的外貌特征。“换尽”指换了几次。“颜容不相识”指它换了几次面貌后仍然不认识鹦鹉的主人。“定应”是说应该如此。“常饱玉山禾”,玉山,相传为西海王所封,有琼英等宝,故称。“禾”,指稻米。这里借指琼英。玉山之稻米丰盈,足见鹦鹉生活的富足。

颈联“何事金笼空锁身?不如且向瑶台宿。”尾联“何事金笼空锁身?”意思是为什么鹦鹉被关在笼子里呢?“且向瑶台宿”是指鹦鹉被关进笼子里以后,就只好在仙都的瑶台上过夜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把鹦鹉关在笼子里呢?还不如让它到瑶台去住吧!

这首诗以鹦鹉的口吻抒发鹦鹉的不幸遭遇。前二句写鹦鹉生长环境的美好,并由此引出鹦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三、四句写鹦鹉多次变换面貌却始终无法认识主人,最后只好在瑶台过夜。五、六句感叹鹦鹉被关进笼子里后的命运,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鹦鹉,通过鹦鹉的口吻,写出了鹦鹉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远高洁,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