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三十九,半在燕京走。
不见京师冬,有此雨雪久。
而况润之地,江南京之口。
正直三阳春,大寒如数九。
黄云四塞迷,雪花大于手。
楼阁耸冰山,檐溜缀琼玖。
路绝鸟不飞,河合车可守。
弥月势不休,占岁宁复有。
悠悠者苍天,不知有意否。
【注释】
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朱厚照弘治六年(1493年)即位,至弘治十六年(1503年)为皇帝。十六年:指公元1503年。
大雪二十九日寅止:大雪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二十九日停止,正月三日又下雪,一直持续到十六日。
雨水节:即雨水节令,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2月19日至21日之间。
弥月:整一个月。
占岁:占卜一年的年成好坏。
悠悠者苍天:意谓上天啊,你究竟有意无意呢?
【赏析】
《大雪后作》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公元1503年的冬季,当时作者正在南京任职。诗的前四句描写京城大雪的天气情况;接着写京城的雪景和人们的感受;后八句写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与感叹。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抒怀诗。
开头两句“我生三十九,半在燕京走。”交代了自己的年龄和流寓之地,说明自己大半生都在京城度过。《太平寰宇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幽州为燕郡,取“燕然未可图”之义,并改幽州总管府为大兴府,以幽州、瀛州、涿州、檀州、新州等五州之地置燕郡,领管燕山以北广大地区,故称“燕京”,简称“燕”。由于当时朝廷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之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作者便离开自己的家乡,流寓到北方的燕地。这一句交代了作者流寓燕地的缘由。
中间四句“不见京师冬,有此雨雪久。”写自己在京中所见的冬景和所经历的大雪。这两句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京师冬天的景象,可是这次却下了一场大雪,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也是作者感情最为集中的地方。前二句写京城的冬景,后二句写京城的大雪。“不见”“有此”一联,表现了京城冬天的严寒和这场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忧愤之情。
下面两句“而况润之地,江南京之口。”写京城地处南方,且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土潮湿,所以一到冬天便下起大雪来。这句既是对京城地理位置的具体描述,也暗示了当时京城的气候状况。
“正直三阳春,大寒如数九。”意思是正当春天来临之际,京城却迎来了大寒天气,就像数九寒天一样寒冷。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京城的严寒天气。
接下来“黄云四塞迷,雪花大于手。”描绘了当时京城天空中阴霾密布的景象,连雪花都大得如同手掌一样。这两句通过描绘京城的天气状况和雪花的大小,展现了京城冬日的寒冷程度。
“楼阁耸冰山,檐溜缀琼玖。”写京城中的建筑物都被冰雪覆盖,屋檐下的流水也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块。这两句通过描绘建筑和流水的冰封景象,进一步展现了京城冬日的寒冷。
“路绝鸟不飞,河合车可守。”写因为道路被冰雪封闭,鸟儿也无法飞翔;而河水结冰,车辆也可以安全行驶。这两句通过描绘交通状况的变化,反映了京城冬日的不便和艰难。
最后两句“弥月势不休,占岁宁复有。”写这场大雪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而且似乎没有停歇的迹象;因此,预兆着明年的年成也不会好。这两句通过描绘大雪持续时间之长和人们对来年的期望落空,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京城冬日景象的描绘和对大雪天气的感受,传达出作者对时事的忧虑与感叹。同时,通过对比京城与北方其他地区的不同,突出了京城的特殊地位和所面临的困难,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译文】
我在三十九岁时来到北京,只在北京呆了一半就离开了。
我没有见过北京冬天的景象,但是今年却下起了大雪。
而且今年降下的大雪比往年还要多。
京城位于南方,临近长江入海口,所以每到冬天便下起大雪来。
正逢三阳开泰的时节,京城却迎来了一场酷冷的严冬。
乌云密布笼罩着京城上空,雪花纷纷扬扬,大得如同手掌般大小。
高楼大厦耸立在白雪覆盖的山峰之上,屋檐上的流水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块。
道路上积雪厚重,鸟儿无法飞翔,车辆也可以安全行驶。
这场大雪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以来,似乎一直没有停歇的迹象。
不知道这样的天气预示着什么预兆?
【赏析】
《大雪后作》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高启的作品。此诗写于公元1503年冬天,当时高启正在南京任职。诗篇通过细腻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逼真的比喻刻画出了江南冬季的严寒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思考。
首联“我生三十九,半在燕京走。”诗人自述其人生阅历及流寓之地。诗人生于14世纪中期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因文才出众而被推荐至京师。然而,由于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他不得不离开故乡,漂泊于异乡。这里“三十”一词表明了他中年时期的短暂与无奈,也暗含了一种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怀念。
颔联“不见京师冬,有此雨雪久。”描述了诗人在京城中所见的冬景及所遭遇的大雪天气。这一联不仅是对京城冬日景象的具体描绘,更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忧虑。他未曾目睹过京师冬季的风貌,却在此刻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大雪。这种对比强烈的情境,不仅让诗人感到惊讶与困惑,更引发了他对时局动荡的思考与反思。
颈联“而况润之地, 江南京之口。”“润地”指江淮一带湿润之地, 而“南京”则是指当时的首都——南直隶省会所在地。这里的“润地”既指地理位置, 又暗示了当时京城气候的湿润特点; 而“南京之口”则指的是京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其成为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尾联“直正三阳春, 大寒如数九。”“正三阳春”指的是春季的三个月, 而“大寒如数九”则是形容京城此时严寒至极, 仿佛回到了数九寒冬时节。这里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京城冬日的寒冷, 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同时,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比喻, 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它不仅仅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 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历史见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