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
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
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
曾是佞幸昌,曾是蛮夷猾。
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
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
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
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克。
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
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
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
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
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
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这首诗是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初一日日食的记载。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作者描述了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的情景,表达了对天文现象的关注。接着,作者提到了月亮上弦、复讶晦还魄的现象,进一步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在人事方面,作者认为天道虽然幽微,但人事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治理。他回忆起曾几何时,自己乘夫妾的身份,也曾臣抗极权,也曾佞幸昌盛,也曾蛮夷猾乱。这些经历让他深感世事无常,人事难以预测。
在社会方面,作者列举了一系列问题,从股肱惰怠、依违怠若职到执法偏颇、枉直无与直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公,让作者深感痛心疾首。
在风俗教化方面,作者也看到了诸多问题。比如纲纪沦丧、激扬未严密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正直疏者多被摈斥、谗邪显者多被利用等情况,也让作者深感愤慨。
作者还提到了牧伯轻、承宣亦壅塞等问题,以及郡令虚、孤寡不遑恤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作者呼吁大家反己先自责,秉心同汲汲。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整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