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疏钟正晚晴,林间啼鸟不胜情。
庭前未证空王法,石上犹留行者名。
夹岸平田松径远,近山流水竹房清。
他时若报庐山信,潮歇溪桥三两声。
【注释】
- 雷峰:即灵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 崔行者: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亲戚。石师:指僧人,可能为石室寺的僧侣。
- 疏钟:稀疏的钟声。晚晴:傍晚晴朗的天空。
- 啼鸟:鸟儿在林间鸣叫。不胜情:充满情感。
- 庭前:庭院前。未证空王法:尚未验证或理解佛法中的空性。
- 石上:岩石上。行者名:留下的名字。
- 夹岸平田:两岸的平坦田野。松径远:有松树生长的小道。
- 近山流水:靠近山的地方有水流经过。竹房清:竹编的小屋清新雅致。
- 他时若报庐山信:将来如果有信使来传达消息。他时:未来的时候。庐山:指庐山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 潮歇溪桥三两声:当潮水落下,溪流的声音只有两三下。
【译文】
古寺里稀疏的钟声正好在傍晚的晴空之下响起,林间的鸟儿也显得异常兴奋,充满情感地鸣叫着。庭院前尚未验证佛法中的空性,岩石上仍留有行者的名字。两岸平坦的田野上长着松树小道,靠近山的地方有水流穿过竹子编织的小屋。将来如果有信使来传达消息,潮水落下时溪流的声音只有两三下。
【赏析】
《入雷峰忆崔行者石师》是一首表达思念与感慨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雷峰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对故人、石师以及寺庙的深深怀念之情。
首联“古寺疏钟正晚晴,林间啼鸟不胜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秋日景象。古寺中传来稀疏的钟声,伴随着傍晚晴朗的天空,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鸟儿们在林间欢快地鸣叫,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们对这美好时光的热爱。然而,这些鸟儿的欢腾并不能掩盖内心的哀愁,它们仿佛在用歌声诉说着对故人的深情厚意。
颔联“庭前未证空王法,石上犹留行者名。”则转向了对石师的追忆。诗人在庭院前并未能真正理解佛法中的空性,而石上的行者之名则成为了他对这位友人深深的缅怀。这里的“空王法”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性理念,而“行者名”则是石师的别称,表明石师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颈联“夹岸平田松径远,近山流水竹房清。”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观。两岸的平坦田野中长满了松树,形成了一条幽静的小径;近处的山峦上流淌着清澈的溪水,竹编的小屋显得格外清新雅致。这些自然元素与前面的诗句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尾联“他时若报庐山信,潮歇溪桥三两声。”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祈愿。如果将来真的有消息传来,告诉作者他的朋友在庐山的消息,那么当潮水退去后,溪桥上只有两三声清脆的水声。这里既有期待与希望,也有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雷峰寺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人、石师和寺庙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