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钟山半寺,僧在隔溪回。
问我何方客,能为清夜来。
坐禅移漏转,示法举灯开。
报道石桥鹿,月深眠讲台。

【注释】

残钟山半寺,僧在隔溪回。 夜投山寺宿:我来到一座寺庙投宿。残钟:寺院中发出的声音。

问我何方客,能为清夜来。 山寺的僧人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能否在这静寂的夜晚里来此一宿?何方客:什么地方的客人。

坐禅移漏转,示法举灯开。 我在打坐时,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中天已破晓;师傅们用灯火来传授佛法。坐禅:打坐修炼。禅:禅宗,佛教宗派之一,指参禅。漏: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每经过一个时辰(古代一种计时单位),水落下一滴,表示一个时辰过去了。这里指时间。

示法:传授教义。举灯:点亮灯火。示法:传授教义。

报道石桥鹿,月深眠讲台。 当月亮高悬在天空,皎洁而明亮。我听到有人报道说,在石桥上栖息着一只鹿,它已经进入了梦乡,正在讲台上休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题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诗人夜宿山寺,后四句描写山寺晨起的情景。诗中“坐禅”二句和“报道”二句是关键所在,其中“坐”字、“报”字是诗眼。

第一句“残钟山半寺”,交代了诗人夜宿的时间地点。钟声是寺庙的象征,“残钟”二字表明时间已是深夜。第二句“僧在隔溪回”,点明诗人向寺庙投宿。“隔溪”说明路途遥远,诗人为了求得一宿,不惜跋涉过溪。

第三两句“问我何方客,能为清夜来”,是诗人向僧人打听自己的来历,希望能得到留宿的机会。“清夜”二字表明天色已晚。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其中“问”字、“知”字、“留”字、“宿”字是诗眼。贾岛作诗讲究“推敲”,其诗构思严谨缜密,不事铺排,不露痕迹,有所谓“语约而味永,词约而义丰”的特色。此诗以问句开头,以答句收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四句“坐禅移漏转”,写僧人在黎明前开始打坐修炼。“坐禅”二字写出了僧人修道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移漏转”三字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座禅”二字既与首句相照应,又引出下句,使诗歌更加完整严密。

第五句话“示法举灯开”,描写僧人开始传教。“示法”二字既是僧人传教的目的,也是诗人自己的处境的反映。“举灯”二字既写出了传教的工具,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开”字既与下句相照应,又引出下句,使诗歌更加完整严密。

最后两句“报道石桥鹿,月深眠讲台”,描写了石桥上栖息着一只鹿,它已经进入了梦乡,正在讲台上休息。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其中“道”字是诗眼,“道”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意图,也暗示了自己的处境。“月深眠讲台”一句既写出了月光下的美景,也暗示了作者的心情。

贾岛一生布衣终身,贫病交加,他虽曾出仕,但仕途不顺,屡试不第。他曾在洛阳、长安等地多次应试,但每次都因落第而归,因此他对官场生活极为厌恶,常以山林自娱。贾岛对佛经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手持念珠诵读佛经,并写下不少关于佛经的诗句。这首《题李凝幽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