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拚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百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甸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他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一生事功赫赫,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乃至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宿净寺四首》是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通过这首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王守仁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刻理解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独到见解。

诗歌原文及翻译

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拼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译文:
我常常感到人间充满了无尽的忧愁,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想逃避到深山中去避世。然而今晚却不得不在山中过夜,内心还是无法平静,忧虑重重。

注释与赏析

  • 常苦人间不尽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种种纷扰和苦难有着深刻的感受。”常”字表明这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偶尔的体验。”愁”字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不快乐、烦闷。”尽”强调了这些忧愁的普遍性和深度,可能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的小烦恼到更深层次的精神痛苦。
  • 每拼须是入山休:这里“每拼”意味着经常这样,“须是”则是必须的意思,“入山休”则是指进入山里去避世。整句话传达了一种逃避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决心。

背景与影响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此时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频发的年代。王守仁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其生活和思想都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迁和个人挫折后所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于纷乱世界的思考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渴望。

王守仁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境和态度。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解决之道。

王守仁的《宿净寺四首·其一》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更是一本生动的历史和文化教科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守仁的思想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