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飞泉好,庐山自昔闻。
悬空一水立,蓦地两山分。
直泻崖前月,平沾树杪云。
源头如可到,乘兴访匡君。
【注释】
庐山瀑布: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为我国著名的山水景观之一。
何处飞泉好,庐山自昔闻。
何处的瀑布最好呢? 自古以来就听说庐山有这样的瀑布。
悬空一水立,蓦地两山分。
瀑布从高处悬空落下,突然分成两股,将两座山分开。
直泻崖前月,平沾树杪云。
瀑布直冲悬崖前的月亮,流过树梢,把云朵冲洗干净,使它们变得晶莹剔透。
源头如可到,乘兴访匡君。
如果可以到达瀑布的源头,那就去拜访一下匡衡。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庐山时所作,以写景见长。首联点出庐山瀑布,总领全篇;颔联描写庐山瀑布雄奇壮观的景象;颈、尾两联则写瀑布之源,并抒发游览之意。
起句“何处飞泉好”即发问,提出问题后,接下去便回答:“庐山自昔闻”,这是说:庐山的瀑布历来就有名。这一句既交代了庐山瀑布的来由,又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赏之情。
次联“悬空一水立,蓦地两山分”。诗人用两个动词“悬空”、“蓦地”来描写瀑布的形态,形象生动,使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仿佛看到那瀑布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峭壁之上,当它从高处直落而下的时候,突然分成两股水流,把两座山分开了。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瀑布写得更富有生气。
第三、四句“直泻崖前月,平沾树杪云”。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人用“直泻”“平沾”这两个词形容瀑布奔流而下,气势磅礴;用“月”和“云”来形容瀑布的水雾弥漫,景色宜人。
最后两句“源头如可到,乘兴访匡君”,是诗人的感慨之言。意思是:如果能走到瀑布的源头,那就去看看匡衡吧。这里的“匡君”指的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匡衡。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28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刘基青年时期从学于宋濂,曾协助朱元章朱元璋起兵,攻克大都(今北京)。秦统一中国后,刘基出任御史,但被诬入狱,幸得胡惟庸援救而脱身。后任高安县令,施政简静,民受其利。朱元璋即位后,授诚意伯,封刘基为诚意公。刘基志向宏伟,主张“高视阔步,跨代雄才”,反对宋濂、朱棣等所主张的迂腐儒生之风。在《覆刘文成公神道碑》中指出:“文成公天资超迈,大志不群,以元老宿德,起而为元亡国之祸福,非知几者不能识也”。卒谥文成,封诚意伯,故后人又称刘诚意。博学多才,著有《诚意伯文集》、《犁眉道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