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都会楚州城,过客咸知尚义名。
晋鄙尽薰杨子德,邾人不爱鲁侯盟。
漆园千岁椿何在,蒿里三春草又生。
多少邻家需举火,至今闻讳尚吞声。
【注释】
挽:慰问。义士:有节操的人。过客:指外地来游的客人。晋鄙:战国时魏国将军,曾领兵救赵。薰:熏烤。杨子:春秋时人。邾人: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州一带。漆园:即《庄子》里的漆园。蒿里:山间地名,此处借指坟墓。闻讳:避讳,忌讳。吞声:不敢言。三春:指初春。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挽诗。诗人对友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品德、情操的钦敬。全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真挚深沉,是宋诗中难得的佳作。
诗的前半首写淮水以东,楚州的风光和人情。淮水东流,把江淮地区一分为二——淮北和淮南。江淮地区是楚州城所在的地方,是交通要冲,是南北往来的枢纽,也是商旅云集、人文荟萃的地方,所以“过客咸知尚义名”。这里所说的“尚义名”,是指人们尊重他的义行、名声。这两句从地理位置说,突出了楚州的地位;从社会作用说,表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
后半首着重写楚州城郊的环境与人事。“晋鄙尽薰杨子德”,意谓晋代的边将已尽染魏收的“薰”气,而“杨子德”则成了世人推崇的榜样。“邾人不爱鲁侯盟”,意谓邾国国君不爱惜鲁国国君的结盟之约,而“杨子德”则成了举世尊崇的典范。这两句从历史人物上突出了楚州城的社会风尚。
“漆园千岁椿何在,蒿里三春草又生。”诗人在这里宕开笔墨,由上述的历史人物转向自己的身世。“漆园”典出《庄子》,庄子死后三百年,其友惠施葬之于漆园之中,故称漆园先生。“蒿里”,是坟地上长出的青草,这里泛指坟墓。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死了,可像庄子那样的长寿,就像那株千岁的椿树一样,还长在那里;而像“杨子德”那样被世人尊崇,就像那丛丛三春的野草又重新生长起来,永远生生不已。“多少邻家需举火,至今闻讳尚吞声。”最后这二句,诗人笔锋一转,又从自己的身世说到他人。意思是说,许多邻居家里现在还要生火做饭呢,可是他们却还在忌讳着你的名字。这里的“邻家需举火”是比喻,指那些仍怀念你的人家;“闻讳尚吞声”则是实写。诗人用一个“仍”字,写出了人们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崇高品德、美好形象的人。诗人对他充满崇敬和怀念,把他比为“晋鄙尽薰杨子德”、“邾人不爱鲁侯盟”的典范,表达了对死者无尽的怀念,寄托着诗人对他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