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宫西畔偶来寻,香火祠前气肃森。
柴市阴霾存积恨,崖门惊浪鼓哀音。
更无地滴包胥泪,只有天知豫让心。
我为纲常连下拜,清风飒飒袭衣襟。

【注释】

泮宫:古代学府的名称。西畔:指泮水的西边,此处泛指学校附近。偶来寻:偶尔来此寻找。祠前:祠堂门前。气肃森:气氛庄重严肃。柴市:古地名,今为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个街道。阴霾:阴暗沉闷。积恨:长期积压的怨恨。崖门: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惊浪鼓哀音:江水汹涌,发出阵阵鼓声,形容大江大河波涛汹涌的景象。地滴:像眼泪一样滴在地上。豫让:战国末期人,曾为报答智伯被赵襄子所害之仇,刺死襄子。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楚昭王时遭吴国进攻,他哭求于秦求救,感动了秦国出兵救楚。心:内心。纲常:封建社会里的道德规范和伦常关系。连下拜:连续下拜,表示尊敬。清风飒飒袭衣襟:形容风很凉。飒飒:风吹的声音,这里形容风吹拂的样子。

【赏析】

此诗是作者拜访文丞相庙时的感怀之作。作者以杜甫的《谒武侯祠》为韵,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仰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维护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诗歌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沉。

首句“泮宫西畔偶来寻”,描写了作者在学府附近偶遇的情景,泮宫是古代学府的名称,西畔即泮水西边,此处泛指学校附近。这里的“偶来寻”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好奇。

第二句“香火祠前气肃森”,描述了庙前的香火缭绕,气氛庄重严肃。这里的“气肃森”表达了作者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柴市阴霾存积恨”,描绘了柴市(今上海市黄浦区)阴沉的氛围中,隐藏着人们长久以来的怨恨情绪。这里的“积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第四句“崖门惊浪鼓哀音”,描述了长江三峡之一的崖门处,江水波涛汹涌,发出阵阵鼓声,令人心潮澎湃。这里的“惊浪鼓哀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第五句“更无地滴包胥泪,只有天知豫让心”,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敬意。这里的“包胥泪”指的是春秋时期楚臣包胥哭求于秦求救的故事,而“豫让心”则是指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这里的“天知豫让心”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人物精神的赞美和敬佩。

第六句“我为纲常连下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敬仰和尊重。这里的“纲常”指的是封建社会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关系。这里的“连下拜”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最后一句“清风飒飒袭衣襟”,描绘了作者在清风习习中感受到的清凉之感。这里的“清风飒飒袭衣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道德规范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深思考和关切。同时,诗中也融入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