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
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
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
王越的《丁亥中秋 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景象的描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及国家命运的深切感慨。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还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历史哲思。
诗句“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风、雨、月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节日气氛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隐含着对国家边疆地区和平安宁的向往。
“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这里的对比手法——将人生的短暂与月亮的永恒相对照,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易逝的哀叹和对自然界不变的恒久性的赞美。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状态的省思,也是对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法则的一种哲学反思。
“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借用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哀痛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还表达了对国家和平稳定的祈愿和对历史英雄的敬意。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这句话中的“睢阳”和“汾阳”分别代指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战争地点,通过提到这些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及其后果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记忆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悲剧的深刻理解。
王越的《丁亥中秋》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历史哲思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和战争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艺术表达,这首诗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