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来何急,空江上暮潮。
隔花时漠漠,入竹故萧萧。
寓目成今古,观空渐市朝。
因之澹忘味,不是为闻韶。
【解析】
1.“春兴”是题目,应统摄全诗。
2.“一雨来何急”,写春雨来得急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急切。
3.“空江上暮潮”,写诗人看到暮色中江上的晚潮。
4.“隔花时漠漠”,写诗人看到花丛时,觉得四周很模糊。
5.“入竹故萧萧”,写诗人听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
6.“寓目成今古,观空渐市朝。”两句写诗人的眼前所见所闻,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7.“因之澹忘味,不是为闻韶”,两句写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引发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忘却一切,并不是因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韶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首句写春雨来得急迫,次句写雨后的江上暮潮。“空江”“暮潮”,渲染了一种苍莽凄迷的景象;而诗人面对此景,却并不感到惆怅,反而觉得它“何其美也”!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苦闷。第三、四句写诗人看到花丛时,觉得四周很模糊;进入竹林后,又听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这两句描写了两个具体的景物,但都是用一个“漠漠”、“萧萧”来形容。这里既表现了诗人所见所闻的朦胧,也表现出他内心的迷茫。第五、六句写诗人从花丛走到竹林,眼前一片朦胧,耳边响起竹叶沙沙的声音,这时诗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寄身于物外的人,能洞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而身处世俗中的人们,则往往只看到眼前短暂的事物,无法领悟到它们发展变化的奥秘。因此我只有通过‘寓目’来观察古今中外的一切,才能逐渐理解世事的变化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去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就只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不能达到精神上的升华。”第七句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够超然物外,忘却尘俗的烦恼。最后两句说:“我之所以能够超然洒脱,并不是因为我听到了美妙的音乐《韶乐》,而是因为我能够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所以能够超然洒脱。”这两句诗表明了一个观点:要想达到超然洒脱的境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颗超然的心。这首诗以“寓目”和“观空”来比喻自己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市朝”来比喻纷扰喧嚣的现实社会;而最后一句“不是为闻韶”,正是点出了作者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