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绕亭下,竹生在亭上。
深林不见人,幽禽自来往。
【注释】
游:游览。清吹台:在今安徽桐城市,相传春秋时鲁哀公曾在此地建台听乐。醉石:在今安徽怀宁县,相传李白曾在此醉卧。梅园:在今安徽潜山县,相传东晋诗人谢安曾在此种梅。云母岩: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有云母山,山下有云母岩洞。紫芝别野:在今安徽太湖县,传说汉武帝曾在此得紫芝仙草。临云馆:在今安徽望江县西,相传唐代李泌曾在此隐居读书。桃花堤:在今安徽霍丘县西南,相传唐代李白曾在此泛舟赏桃花。蓼花池:在今安徽宿松县北,相传东汉严光曾在此钓鱼。药洲:在今安徽怀宁、潜山之间大溪河中,相传汉末刘秀曾在此遇救。秋杪(miǎo):秋天的末尾,指秋天的最后几天。休暇(xiá):闲暇。漫:轻率。与:和。何吾周:作者的朋友,名不详。李孙宸:作者的朋友,名不详。戴王言: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写自己游览家乡所见之景。首联“种竹绕亭下”,点出亭中有竹;“竹生在亭上”,说明亭是种竹的,用意甚好。然而“竹生在亭上”一句失之突兀,似乎不妥。因为“生”字是生长的意思,而亭子是建筑,不能生长,如果改为“竹生于亭上”,那就通顺多了。此诗的构思颇具匠心,可谓巧夺天工。
颔联“深林不见人,幽禽自来往”,写静。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人,而是写树林里没有人声,也没有人迹,但可以想象得到,在这样一片静寂之中,一定有人活动着,那就是树林里的鸟儿。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人以动衬静,以幽禽来烘托深林;以不见人来烘托深林,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之意。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