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能闲一日过,山中幽事岂须多。
风前众窍呈庄籁,月下群猴学楚歌。
土掬丹炉泥破灶,叶收仙篆补残蓑。
外边凭语应难信,曾记儿时讶橐驼。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罗浮山三十咏》中的第3首。下面逐句解读:
第一句
释义: 一天能闲,就足够度过;在山中度过悠闲的时光,并不需要太多的活动。
注释: “一日能闲”,说明生活简朴,没有过多的杂事;“山中幽事岂须多”,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世事的超然态度。
第二句
释义: 风前众窍呈庄籁,月下群猴学楚歌。
注释: “风前众窍呈庄籁”,形容山中风声清幽,如同自然之声。 “月下群猴学楚歌”,描绘了夜晚月亮下猴子模仿楚地歌声的场景,体现了山中夜生活的生动和丰富。
第三句
释义: 土掬丹炉泥破灶,叶收仙篆补残蓑。
注释: “土掬丹炉泥破灶”,形容简陋的生活用具被泥土弄脏了,但也能用来煮饭取暖,反映出作者对朴素生活的珍视和满足。 “叶收仙篆补残蓑”,描述了作者用树叶修补破旧的蓑衣,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第四句
释义: 外边凭语应难信,曾记儿时讶橐驼。
注释: “外边凭语应难信”,表达了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怀疑和不信任,可能是对外界繁华喧嚣的一种反讽。 “曾记儿时讶橐驼”,回忆起儿时的天真无知,对动物的惊奇和好奇,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的回忆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风的声音、猴子的歌唱、简陋的生活用具等细节,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山中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世俗世界的疏离和对儿时纯真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