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向空山老此身,一庵风雨四无邻。
闲门隙处临秋水,清磬声中见故人。
红树忽增秋后色,高花愁裛路旁尘。
闻君道我为僧好,自顾须眉恐未真。
注释:
拟向空山老此身,一庵风雨四无邻。——我准备在空山中度过余生,独自住在一座无人的庵里,四面都是风雨声。
闲门隙处临秋水,清磬声中见故人。——在闲门的缝隙间可以见到秋水,在清磬声中又见到了故人。
红树忽增秋后色,高花愁裛路旁尘。——秋天来了,那些红色的树叶忽然增添了秋天的色彩,而路边的花却因尘土而显得有些憔悴。
闻君道我为僧好,自顾须眉恐未真。——听到您说我为僧很好,但我自己看着自己,恐怕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谪到岭南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空山中独自修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和对佛理的领悟。
首句“拟向空山老此身”,表达了诗人想要在空山中度过余生的志向。空山象征着孤独和寂静,而诗人选择在这里修行,说明他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和超然。
次句“一庵风雨四无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空山中的生活状态。这里,“一庵”指的是他的修行场所,是一个只有他一人居住的小庵。“风雨四无邻”则形容了这个地方四周没有邻居,与世隔绝。这样的生活状态让诗人更加专注于修行,远离了世俗的纷扰。
第三句“闲门隙处临秋水,清磬声中见故人”,则展现了诗人在修行中的感悟。通过观察秋水的流动,诗人似乎看到了过去的朋友。这里的“清磬声中见故人”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反映了他对佛理的理解。他认为佛理就像秋水一样清澈透明,可以让人看到内心的真实面目。
第四句“红树忽增秋后色,高花愁裛路旁尘”,则进一步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特点。这里的“红树”和“高花”都代表了秋天的色彩,而“愁裛路旁尘”则形容了这些色彩背后所隐藏的忧伤。这种忧伤来源于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一句“闻君道我为僧好,自顾须眉恐未真”,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这里,他听到了别人说他为僧很好,但他却怀疑自己的修行是否真的达到了佛理的境界。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和对佛理的深入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空山中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理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超然态度。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