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恐还山与愿违,抉笼孤鹤纵高飞。
二千馀里空平楚,四百名峰在翠微。
棋敌出门谁对局,衲僧临别索留衣。
闲官未必闲于我,乘兴能来兴尽归。
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李攀龙。
译文:
曾经担心回到山中与心愿相违,放开笼中的孤鹤让它高飞。
二千多里路空荡荡一片平楚,四百座山峰在翠微之中。
棋艺的对手出门时有谁与我对局,和尚临别时索要我的留衣。
作为闲官未必就比我还闲,乘兴而来也兴尽而归。
注释:
- 曾恐还山与愿违:曾经担心返回山林后与自己的心愿相违背。
- 抉(jué)笼孤鹤纵高飞:放开笼中的孤鹤让它高飞。
- 二千馀里空平楚:形容路途遥远,距离很远的两千多里地都是平坦的田野或平原。
- 四百名峰在翠微:描述山峰众多且密集,都在郁郁葱葱之中。
- 棋敌出门谁对局:形容棋艺的对手出门时有谁会与我下棋。
- 衲(nà)僧临别索留衣:和尚临别时索要我的留衣。
- 闲官未必闲于我:作为闲官也未必比我更为闲适。
- 乘兴能来兴尽归: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开故人时的感慨和不舍之情。首句“尝恐还山与愿违”,表明诗人曾经担心返回山林之后不能如愿以偿。接下来,通过“抉笼孤鹤纵高飞”这一形象,诗人展现了自己想要放飞自我、追求自由的愿望。
第二句“二千馀里空平楚,四百名峰在翠微”,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田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广阔天地的向往。第三句“棋敌出门谁对局”,则暗示了诗人在离开故人后感到孤独无助,仿佛失去了知己。
最后两句“衲僧临别索留衣”和“闲官未必闲于我,乘兴能来兴尽归”,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一方面,他渴望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的官职会限制自己的自由。然而,诗人最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乘兴能来兴尽归”。这表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诗人都将保持乐观的态度,享受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