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虚空却有声,出门寸地未曾平。
而今始识曹溪路,只屦全抛自在行。
【注释】
响鞋:一种拖鞋。
踏著虚空却有声:踏在虚空中却能发出声音。
出门寸地未曾平:出门时地面不平,一步一陷。
而今始识曹溪路:现在才真正懂得了禅理。
只屦全抛自在行:一双鞋全扔了,自在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悟道后的诗。诗人由悟道而感到生活道路的平坦,于是扔掉鞋子,任其自由行走。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味深长。
“响鞋”二字是诗眼,也是关键。响鞋就是响着脚底走路的鞋。《南史·隐逸传》云:“(陶弘景)每行辄蹑履而行,从者数百人,莫能及。”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士、炼丹家,他以炼丹术闻名于世。他喜欢穿响鞋,据说是因为“听之甚清,行则如履空”。这里用此典故作比,意谓自己领悟了佛学道理以后,就像陶弘景一样,能够“听之甚清”,而且“行则如履空”,即行走起来像踩在虚空之上似的,十分轻松自如。这种“行空”的感觉,正是诗人对禅宗顿悟后心境的一种形象的概括。
“踏著虚空却有声”,诗人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他所理解的“虚空”,应该是无声无形,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为什么会踏在虚空之上却发出声响呢?这是因为诗人悟到了一个道理:一切皆空。所谓“虚空”,只是人们主观上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否定性的看法。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平时看不见罢了。因此,诗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出门寸地未曾平。”(《楞严经》卷二《十地品》)意思是说,我出门时地面上还不平,因为心中没有放下世俗的观念和偏见。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佛学“一切皆空”思想的深刻领会。
最后两句:“而今始识曹溪路,只屦全抛自在行。”“曹溪”是指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唐代高僧神秀曾向洞山问道:“弟子见曹洞门中无尽藏,如何可得?”洞山回答道:“与汝曹且置第二义,第一义不可得。”这就是“曹溪”的来历。诗人说自己终于找到了“曹溪”之路,也就是找到了佛学思想的核心——一切皆空的思想。因此,他不再需要穿着响鞋来行走了,而是可以“只屦全抛自在行”。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也反映了他的修行境界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