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归猿在上头,攀枝摘果引群猴。
书堂寂寞谁家子,曾记开元旧事否。

【注释】

荔枝词: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常以咏物抒怀,此诗即是作者在一次游园赏景中偶得“荔枝”二字,遂作《荔枝词》三十首寄张子白杨鬯侯。荔枝,又名丹荔、玉真、丽枝等。相传,唐代元宗皇帝为讨宠妃杨贵妃欢心,曾令岭南进贡荔枝。诗人以此自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上头:高处。

群猴:猴子。

书堂:书房。

寂寞:冷落、孤独。

谁家:何人。指作者或他人。

开元:唐朝的年号(713—741)。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词,通过荔枝这一事物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洞归猿在上头”,开篇点题,即写荔枝树。荔枝树生长于山间古洞之中,树上结着果实。“猿”,即山中的猴子,它们常常攀缘树枝去摘取那些熟透的果子吃,而不会想到树上还有更甘美的荔枝。这正比喻那些有才能但不被重用的人,他们往往沉没在庸碌无闻之中,不能得到应有的赏识与重用。“攀枝摘果引群猴”,既写出荔枝的形态,也暗示了那些平庸之辈的特点,同时暗含了诗人自身的遭遇与感受。

“书堂寂寥谁家子?”接着转入第二句,写荔枝树旁的书堂。书堂,即书房,一般由读书人居住,这里却显得十分冷清,无人问津。“寂寥”,形容冷落,空旷。“谁家子”,即何人之子?诗人借荔枝树之寂寞,隐喻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曾记开元旧事否?”最后三句则转入第三句。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当时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文治武功都达到鼎盛时期。诗人在这里借回忆开元盛世来讽刺现实,感叹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全诗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将荔枝树、书堂、群猴和诗人自身进行比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古洞荔枝”、“书堂寂寞”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和愤懑不平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