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青桐七轸丝,匣中流水有遐思。
鸣琴单父今知己,不用黄金铸子期。

诗句释义与赏析

成鹫《送李陈二子赴中宿》诗

  1. 诗句原文及注释
  • “三尺青桐七轸丝”,青桐树长出七条弦的琴,比喻音乐才华非凡。
  • “匣中流水有遐思”,琴匣中的水声引人深思,暗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担忧和期待。
  1. 译文
  • 成鹫用“三尺青桐七轸丝”比喻李陈两位才子的文才,如同青桐树上七弦琴般卓越。
  • “鸣琴单父今知己”,以“鸣琴”暗喻李、陈二人的琴艺高超,如同知己一般,不需借助金银来表达友情。
  1. 赏析
  • 成鹫通过对比青桐与琴弦的数量,突出了李陈二子的才华非凡,琴音如流水般悠扬而深远。
  • 诗句最后一句“不用黄金铸子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无需金玉堆砌才能获得知己情谊的感慨。
  1. 创作背景
  • 《送李陈二子赴中宿》是成鹫在清初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所作,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成鹫作为当时的遗民僧人,此诗可能寄托了他对时代变迁下友情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成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腻描绘能力。
  • 诗句中的意象选择和隐喻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1. 社会影响
  • 成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
  • 通过对成鹫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末清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1. 艺术特色
  • 成鹫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他的诗歌常常以山水、花草等为素材,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诗句“鸣琴单父今知己”运用了典故“子期知音”来加强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和感染力。
  1. 启示意义
  •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李陈二位儿子的才艺,更是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重视精神交流的生活哲学。
  • 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理解,这首诗可以启发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1. 文化传承
  • 成鹫的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创作手法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通过对成鹫诗歌的研究,不仅可以学习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复杂社会时保持心态平和的智慧。

《送李陈二子赴中宿》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厚谊的诗作,也是一次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文学理念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