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路上翻跟斗,螺峰归去密藏身。
藏身何处无踪迹,寻师记得三生石。
绝顶浮图舍利辉,帝珠交映千山色。
澹公澹公将无同,相随去也空合空。
石龛紧闭未岑寂,隔江更有天然翁。
【注释】
登海螺岩谒澹归禅师塔:登上海螺山拜谒澹归禅师的墓塔。
平湖路:指西湖边的白堤,因湖面如平地而得名。
翻跟斗:形容走路时脚尖点地,像翻跟斗一样轻盈。
螺峰:指海螺山的主峰。
密藏身:指在山顶隐蔽身形。
三生石:传说中佛教故事里说,释迦牟尼前生曾在菩提树下修行,后转世为摩诃迦叶,两人曾于树下结伴修道,并立誓不分离,后人便将此石作为他们友谊的象征。
绝顶:山峰的最高处。
浮图舍利:佛教语,指佛塔和佛骨。辉:光辉。
帝珠:皇帝佩戴的珠宝。
相随:互相跟随。空合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是空性,无自性。
岑寂:形容非常寂静。
天然翁:指自然形成的山峦或景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杭州西湖著名景点之一——海螺山澹归禅师塔的游览题诗。诗人从平湖路出发,经过翻越海螺山的过程,最终登上山顶,拜谒了禅师的墓塔,表达了对禅师及其教义的敬仰之情。全诗以“登”“谒”为主,通过描写登临海螺山的过程,展现了海螺山的壮丽景色和澹归禅师的伟大精神,以及人们对其敬仰的情感。
首句“平湖路上翻跟斗”,描绘了诗人在平湖路上行走时如同翻跟斗一般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轻捷的步伐和愉悦的心情。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海螺山的主峰——“螺峰归去密藏身”,表现了山顶的宁静与神秘。
诗人转而描述自己在山顶寻找禅师的情况:“寻师记得三生石”,表达了对禅师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理解。然后,“绝顶浮图舍利辉,帝珠交映千山色”两句,则描绘了海螺山绝顶上佛教建筑的辉煌景象,以及周围山景的美丽。最后一句“澹公澹公将无同,相随去也空合空”,则是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对禅师的崇敬之情的表达。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海螺山和澹归禅师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达出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