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寓边城景若何,人烟萧索草茅多。
却惭太守才无补,不使先生居有那。
愿写德馨铭陋室,还将道义障颓波。
万间广庇何由得,怀古伤今涕欲沱。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同寓边城景若何,人烟萧索草茅多。
- “同寓”意味着一起寄居或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 “边城”通常指边远的城镇或边疆地区。
- “景若何”表达了对当前环境的感受,可能是荒凉或不宜居。
- “人烟萧索”形容人口稀少,景象萧条。
- “草茅多”说明周围环境以草和茅草为主,缺乏建筑和居民。
- 却惭太守才无补,不使先生居有那。
- “太守”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官职名称,类似于现在的县长。
- “才无补”表示才能或贡献未能发挥作用或实现预期的效果。
- “不使先生居有那”意味着不让这位先生(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有机会居住或生活。
-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无法改善现状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遗憾。
- 愿写德馨铭陋室,还将道义障颓波。
- “德馨”指道德高尚。
- “铭”意为刻石记功,常用于纪念某人的功绩。
- “陋室”形容简陋的居所。
- “道义”指正义和道德准则。
- “障颓波”意味着阻止或阻挡即将到来的灾难或危机。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记录自己的高尚品德,并以此来保护或支持他所认为的道德价值。
- 万间广庇何由得,怀古伤今涕欲沱。
- “万间广庇”意味着广阔的庇护和保护。
- “怀古伤今”指的是怀念过去同时哀伤现在。
- “涕欲沱”形容泪水如河流般汹涌。
-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现状的无力感和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首两句通过描述诗人所在的环境,强调了边城的荒凉和人烟稀少,暗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随后的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才能无法得到施展的无奈和遗憾。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转向了道德和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诗人希望自己的高尚道德能够成为他人的保护伞。最后两句则表现了一种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通过回忆历史和表达对现实的悲伤,展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声和对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