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同载出江滨,转瞬翻成两路分。
惆怅晓来频纵目,满城风雨万山云。

【注释】

扁舟:小舟。

陈大参:指蒋士铨(字心余),号方伯,湖南湘阴人,官至礼部侍郎。

载出江滨:指诗人与友人蒋士铨一起乘船离开江边。

转瞬:转眼之间。

惆怅:忧伤、怅惘。

频频纵目:即“频频顾视”,形容诗人眺望远方时的情景。

万山云:指云雾缭绕的群山。

【译文】

扁舟和友人一起驶出江边,转眼间却变成了两条分开的路线。

早晨起来常常凝望远方,只见满城风雨,群山云雾缭绕。

【赏析】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当时,蒋士铨以礼部主事分司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任上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乾隆帝的赏识。蒋士铨对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极为不满,于是写了《上林》诗十二首,借古喻今,抨击时弊,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患意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蒋士铨同舟而别。诗人与友人乘舟离开江边,两人都是一叶扁舟,随着江流飘向远方。然而,当扁舟行至江中,突然之间,诗人发现扁舟已经分成了两条独立的路线,自己和朋友已经分属两路。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感。

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清晨时分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景象。由于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各自踏上了不同的道路,所以诗人只能看到朋友乘坐的船只在远处行驶。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天空中云雾缭绕,群山连绵不断。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