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月满楼,团圆是今夜。
遥看东海头,玉盘荡高下。
朱帘挂银钩,栏槛一凭籍。
喜有攀桂人,来谈客中话。
【注释】:
甲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任泗州教授,与友人萧文明游于东楼,观中秋月。
东坡:指苏轼。
江月诗五章: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后人拟其体作《江上见月》五首。
二更:子时,夜半。
东海头:指泗州东南的大海,因在东而名。
“玉盘荡高下”句:以月亮喻圆,形容月光浮动,映照海面。
朱帘:红色帷帘。银钩:银色门环。凭籍:倚靠。
攀桂人:指诗人自己,因为中秋节有登高赏月的习俗,诗人自比为攀折桂花的人,即登高赏月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好友萧文明同登泗州东楼观中秋之月有感而写的。诗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语言流畅自然,堪称佳作。
首联写月满中秋,诗人与知交好友一同登上高楼,观赏明月。“二更月满楼”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团圆”二字写出了人们欢聚一堂的喜悦心情,突出了佳节倍思亲的主题。
颔联由景生情,写诗人遥望东海,欣赏海上明月。“东海头”,即东南海角,诗人以“玉盘荡高下”比喻月光浮动,映照海面。这一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富有画面感。
颈联写诗人凭栏赏月,喜见知己来谈,增添了不少情趣。“喜有攀桂人,来谈客中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欢迎和喜悦之情,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尾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攀桂人”既指诗人本人,又指知交好友,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通过诗人与知交好友共同赏月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美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