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溪淅淅复淅淅,一夜风响如霹雳。
云纷天晦急雪来,半是虚花半成汁。
初时点户湿有声,瑟如帘下击秦筝。
须臾上下雨且冻,满地蹴裂黄河冰。
冰荒荒兮雪离离,乍融乍合白垂垂。
千家瓴瓦一时结,大如木扇长如锥。
茫茫山川望不见,但对孤城白于练。
忽然众鸟齐飞呼,千株万树都封遍。
碎者作花聚作叶,疑是梨花夜开月。
披枝摇曳无数鸣,又如列戟兵扬声。
城中万户闭不出,一老临河独叹息。
问之低头手把树,十年木介曾如是。
冰荒田没盗贼起,至今卖子归无处。
往时腊尽今况春,雷动草出水有潾。
南市白米斗钱百,四方在在流饥民。
含咨相坐未卒语,雪风吹湿头上巾。
关门且抱床下瓮,唤妇当垆自煮鳞。

【注释】

  1. 木介:指树木。木介行,以木为介的行旅,指诗人自己。
  2. 涧(jiàn)淅淅复淅淅:涧水声。
  3. 霹雳:雷声。
  4. 虚花:空的花,喻雪。
  5. 点户:打在门上。
  6. 秦筝:古代弦乐器名,这里泛指琴瑟。
  7. 霖(lín)冻:雨雪交加。
  8. 蹴裂:践踏。
  9. 千家:众多人家。
  10. 瓴(ling):盛水的瓦器。
  11. 白于练:白色的积雪像白色的丝带。
  12. 列戟(jǐ):陈列兵器。
  13. 千株万树:指树上的积雪。
  14. 夜开月:夜间开放的梨花,即雪后初晴时的梨花。
  15. 披枝摇曳:树枝披散。
  16. 列戟兵扬声:排列着兵器,好像士兵在战斗。
  17. 城中万户闭不出:城中的百姓都关在家里。
  18. 百:百钱,古时货币单位。
  19. 四方:四周地区。
  20. 含咨相坐:含着愁怨坐着。
  21. 未卒语:尚未说完。
  22. 雪风:寒风。
  23. 瓮(wèng):一种陶制的容器。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末,当时作者正在贬谪江陵途中,目睹了沿途的严寒天气。诗中通过描写旅途所见所闻来反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全诗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奇观,抒发了作者对国事民生的担忧和关切。
    开头两句写山路上的景色,“空溪”二字写出山道之寂静冷清,“淅淅复淅淅”形容溪水流淌声。接着写夜晚听到雷声,“霹雳”二字把雷声写得惊心动魄。“云纷天晦急雪来”,大雪纷纷飘落,天色昏暗,雷声隆隆,天地间一片混沌。这一句既写景又抒情,表达了作者在恶劣气候中的不安心情。
    三、四句进一步渲染气氛,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半是虚花半成汁”,说空中的雪花有一半像虚幻的花一般,另一半却结成了冰凌,形象地表现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初时点户湿有声”,说雪花打在门窗上发出声响,声音清脆动听。这些细节描写,既增强了艺术效果,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肆虐的寒风和漫天飞雪的壮美景象。
    五至八句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美丽画卷。“瑟如帘下击秦筝”,用“瑟”字来比作“帘下击秦筝”,生动地写出了雪花落在琴瑟上发出的悦耳之声,使人感到如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一样;“须臾上下雨且冻”,写雪花落下后,很快变成了冰晶,覆盖在大地上;“满地蹴裂黄河冰”,用“蹴裂”形容大地被踩出的裂痕,说明大雪已经融化了河面上的冰层;“千家瓴瓦一时结”,用“瓴瓦”来形容屋顶积雪的情景;“大如木扇长如锥”,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雪后的屋瓦之大和小雪锥之长;“茫茫山川望不见”,用“茫茫”一词来形容大雪后的天空,让人感觉到天地间一片苍茫无际的景象;“乍融乍合白垂垂”,用“乍融乍合”形容雪后阳光与乌云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而“白垂垂”则形象地描绘了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晶莹洁白的景象。这几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九至十二句进一步描绘了雪后的景象,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千家”“万里”都是形容雪后大地的广阔无垠;“孤城”则是指作者所处的贬所——江陵。“忽然众鸟齐飞呼”,写大雪过后,各种鸟儿齐飞鸣叫,似乎在欢呼雀跃;“千株万树都封遍”,用“封遍”来形容大雪覆盖了所有的树木;“碎者作花聚作叶”,意思是那些小冰晶像是花朵或是树叶一样点缀着大地;“疑是梨花夜开月”,用“梨花夜开花”的比喻来形容那些晶莹剔透的冰凌;“披枝摇曳无数鸣”,用“披枝摇曳”来形容那些挂满了冰凌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又如列戟兵扬声”,用“列戟”来形容那些冰凌如同军队一般严整有序;“城中万户闭不出”,用“闭不出”来形容城中的百姓们紧闭门窗不敢出门;“一老临河独叹息”,用“独叹息”来形容那位老人面对这寒冷的天气独自感叹不已。
    最后两句则是通过描写雪景来抒发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问之低头手把树”,写诗人向老者询问原因,而老者则低着头用手抓着树干;“十年木介曾如是”,用“十年木介”来形容自己多年来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如此严酷,以至于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象来反映社会现实,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